小米车厂(即小米汽车)是小米集团于 2021 年正式启动的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经过四年发展,已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以下从工厂建设、产品矩阵、技术研发、市场表现、战略布局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工厂建设与产能规划
1. 北京亦庄超级工厂
- 一期工程:占地面积 72 万平方米,2022 年 4 月开工,2023 年竣工,2024 年 4 月正式投产。工厂设有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六大车间,综合自动化率超过 91%,关键工艺自动化率达 100%。2024 年通过双班生产和产线优化,实际月产能提升至 2.4 万辆,全年交付 13.68 万辆 SU7。
- 二期工程:紧邻一期工厂,占地面积 105 公顷,2024 年 7 月竞得土地,2025 年中竣工,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工厂主要生产 SUV 车型 YU7,预计 2025 年下半年投产,目标全年贡献 6 万辆产能。
- 远期目标:两期工厂全部投产后,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 / 年,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辆,2026 年规划产能提升至 100 万辆。
2. 产能挑战与应对
- 当前产能:2025 年第一季度交付 7.59 万辆,其中 SU7 占 7.26 万辆,SU7 Ultra 占 3257 辆,月均交付约 2.5 万辆,略低于全年目标所需的月均 3 万辆。
- 产能瓶颈:受限于供应链管理和产线调试,小米汽车一期工厂产能利用率已接近 200%,二期工厂投产将缓解压力。
二、产品矩阵与市场表现
1. 已上市车型
- 小米 SU7:首款纯电轿车,2024 年 3 月上市,售价 21.59 万 - 29.99 万元。2024 年交付 13.68 万辆,累计订单超 24.8 万辆,主力用户为 25-35 岁男性,女性用户因外观设计占比提升。
- 小米 SU7 Ultra:2025 年 2 月发布,预售价 81.49 万元,搭载三电机系统,0-100km/h 加速 1.97 秒,续航超 600 公里。预售 10 分钟订单破 7000 台,2 小时破 1 万台,远超全年 1 万台销售目标。
2. 即将上市车型
- 小米 YU7:中大型纯电 SUV,定位 Model Y 竞品,售价 30 万 - 40 万元,支持 800V 高压快充,5 分钟补能 150 公里。预计 2025 年年中上市,产能规划 15 万辆 / 年。
- 增程式 SUV “昆仑”:2026 年推出,车长 5.3 米,续航 1500 公里,售价 40 万元起,对标问界 M9。
三、核心技术与研发投入
1. 自动驾驶技术
- Xiaomi HAD 系统:2025 年 2 月全量推送,支持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覆盖高速、城市道路、泊车等场景。系统采用 BEV+Transformer + 占用网络算法,集成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方案,可自动过闸机、识别环岛、避让行人。第三方实测显示,HAD 系统驾驶风格拟人化,地库泊车最高速度达 23km/h,VLM 视觉语言大模型可识别路牌和动物。
- 研发投入:2024 年研发投入超 20 亿元,团队规模扩至 2000 人,累计申请专利超 400 项。
2. 三电系统
- 电池技术:与宁德时代合作,SU7 搭载磷酸铁锂电池,SU7 Ultra 采用高镍三元电池,自研 BMS 系统使续航达成率超 90%。
- 电机与电控:汇川技术提供电驱动系统,SU7 Ultra 三电机最大功率 1548 马力,能耗降低 15%。
四、合作伙伴与供应链
1. 整车制造合作
- 自建工厂:北京亦庄工厂为主力,未与传统车企合资生产。
- 供应链合作:
- 电池:宁德时代、比亚迪弗迪电池。
- 电驱:汇川技术。
- 零部件:福耀玻璃(车窗)、拓普集团(底盘)、华域汽车(内饰)。
- 智能驾驶:速腾聚创(激光雷达)、地平线(芯片)。
2. 生态协同
- 人车家全生态:MIUI 系统实现手机、车机、IoT 设备无缝互联,连接 8.6 亿设备,支持跨端导航、视频流转。
- 充电网络:接入蔚来、小鹏、理想等 3 万余个第三方充电桩,覆盖全国 90% 高速路段。
五、财务与政策环境
1. 财务表现
- 收入与亏损:2024 年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收入 321 亿元,毛利率 18.5%,净亏损 62 亿元,单车亏损约 4 万元。亏损主要来自研发投入(55 亿元)和产能爬坡成本。
- 盈利预期: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表示,短期无明确盈利时间表,但 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辆,若实现或改善财务状况。
2. 政策支持
- 中央补贴:2025 年新能源汽车报废更新补贴最高 2 万元,置换补贴最高 1.5 万元,叠加地方政策(如海南充电补贴)可进一步降低购车成本。
- 地方合作:北京经开区提供土地和政策支持,小米汽车工厂被纳入北京市 “智造 100” 重点项目。
六、战略布局与未来挑战
1. 全球化扩张
- 欧洲市场:2025 年以 SU7 Ultra 试水高端市场,计划 2027 年启动欧洲工厂建设。
- 东南亚市场:侧重性价比车型,通过本地化合作降低关税。
2. 生态整合
- AI 大模型:构建 GPU 万卡集群,推动 AI 在智能座舱的应用,如多模态交互、个性化路线规划。
- 能源网络:与宁德时代合作布局换电和储能业务。
3. 挑战与风险
- 产能压力:2025 年 35 万辆目标需月均交付近 3 万辆,依赖二期工厂投产和供应链优化。
- 竞争加剧:特斯拉、比亚迪、华为等头部企业挤压市场份额,小米需在品牌溢价和技术差异化上突破。
- 盈利难题:汽车行业重资产特性下,短期亏损可能持续,需平衡研发投入与现金流。
总结
小米车厂通过自建工厂、生态协同和技术快速迭代,已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站稳脚跟。其核心优势在于 “人车家全生态” 整合能力、高性价比产品策略和强大的供应链管理。然而,面对激烈竞争和盈利压力,小米需在产能提升、品牌高端化和全球化布局上持续发力。若 2025 年 35 万辆目标达成,小米有望成为继手机业务后又一增长引擎,推动集团向智能出行科技巨头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