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电机技术参数与性能表现
1. V6/V6s 电机(已量产)
- 类型:永磁同步电机(PMSM),采用 Hairpin 扁线绕组技术,槽满率 77%(行业平均约 70%)。
- 性能参数:
- V6:转速 21000rpm,最大功率 220kW(299 马力),峰值扭矩 400N・m,搭载于 SU7 后驱版,零百加速 5.28 秒。
- V6s:转速 21000rpm,最大功率 275kW(374 马力),峰值扭矩 500N・m,用于 SU7 Max 四驱版,双电机系统总功率 495kW(673 马力),零百加速 2.78 秒,最高时速 265km/h。
- 技术亮点:
- 碳化硅(SiC)电控模块:转换效率 99.85%,相比传统 IGBT 模块降低约 5% 的能耗。
- AI 仿真优化转子应力:通过 20 万次电磁 - 结构耦合仿真迭代,将定转子气隙缩减至 1.3mm,提升能量密度。
2. V8s 电机(2025 年量产)
- 类型:永磁同步电机,自研全栈技术(包括定转子设计、散热系统)。
- 性能参数:
- 转速:27200rpm(全球量产电机最高纪录,超越特斯拉 Model S Plaid 的 20000rpm)。
- 功率:425kW(578 马力),峰值扭矩 635N・m,搭载于 SU7 Ultra 三电机四驱系统,零百加速 1.97 秒,最高时速 350km/h。
- 技术突破:
- 960MPa 特种硅钢片:强度是行业主流硅钢的 2 倍,与首钢联合研发,通过 108 批次试验解决材料导磁与强度的矛盾。
- 双向全油冷散热:定子双循环立体油路使散热面积增大 100%,转子 S 型油路散热面积增加 50%,最高降温 30℃。
- 专利布局:围绕 V8s 申请 155 项专利,已授权 60 项,涵盖材料、散热、控制算法等领域。
3. 预研技术(实验室阶段)
- 35000rpm 电机:采用碳纤维极光缠绕转子工艺,通过激光原位固化技术提升转子强度,目标功率密度突破 12kW/kg。
二、研发历程与技术挑战
1. 目标设定与技术路线
- 对标对象:特斯拉 Model S Plaid(20000rpm)和保时捷 Taycan Turbo(18000rpm),初期目标为两秒内零百加速和 350km/h 极速。
- 技术无人区突破:
- 转速提升:从 20000rpm 到 27200rpm,需解决硅钢片强度、转子散热、轴承寿命等问题。
- 材料创新:开发 960MPa 硅钢片时,发现传统材料在高转速下导磁性下降,通过配比优化和航空材料研究找到解决方案。
2. 量产化难题
- 工艺控制:V8s 电机量产线需确保 27200rpm 下的一致性,团队通过 400 轮理论方案迭代和近百轮样件测试,最终实现良率超 95%。
- 成本平衡:960MPa 硅钢片成本比普通硅钢高 30%,但通过规模化生产和供应链优化,V8s 电机的量产成本控制在行业同类产品的 1.2 倍以内。
三、用户反馈与市场表现
1. 性能实测
- 纽北圈速:搭载 V8s 的 SU7 Ultra 原型车以 6 分 46 秒 874 刷新纽北最速四门量产车纪录,击败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7 分 07 秒 550)。
- 极速测试:工程样车在中汽研试验场跑出 311.73km/h,验证了 V8s 的高速稳定性。
2. 用户评价
- 正面反馈:
- 动力强劲:SU7 Max 的双电机系统被用户称为 “过山车级推背感”。
- 续航扎实:V6s 电机的高效率(98.11%)使 SU7 Max CLTC 续航达 800km。
- 争议点:
- 早期故障:部分 SU7 Max 用户反馈驱动系统故障(如电机过热报警),主要因英飞凌 SiC 芯片良品率问题(初期失效率约 500ppm),小米通过 OTA 优化控制策略降低故障率。
- NVH 表现:高转速电机在高速工况下的噪音略高于特斯拉 Model S Plaid(约 75dB vs 72dB)。
四、行业地位与竞争对手比较
1. 技术领先性
- 转速与功率密度:V8s 的 27200rpm 和 10.14kW/kg 功率密度均为全球量产第一,比特斯拉 Model S Plaid(6.7kW/kg)提升 50%。
- 散热效率:双向全油冷系统使 V8s 在连续两圈纽北赛道后,电机温度仍低于 120℃(行业平均约 140℃)。
2. 竞品对比
车型 | 电机类型 | 转速(rpm) | 功率密度(kW/kg) | 零百加速(s) | 价格(万元) |
---|---|---|---|---|---|
小米 SU7 Ultra | 三电机(V8s) | 27200 | 10.14 | 1.97 | 81.49 |
特斯拉 Model S Plaid | 三电机 | 20000 | 6.7 | 2.1 | 105.99 |
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 | 双电机 | 18000 | 5.2 | 2.2 | 183.80 |
极氪 001 FR | 四电机 | 21000 | 8.2 | 2.02 | 76.90 |
3. 市场定位
- 性价比优势:SU7 Ultra 以 81.49 万元的价格,性能接近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价格翻倍),主打 “平民超跑” 概念。
- 技术壁垒:V8s 的硅钢材料和散热技术形成专利护城河,短期内竞品难以复制。
五、未来规划与挑战
1. 技术迭代
- 2025 年:V8s 电机全面搭载于 SU7 Ultra,并计划推出双电机版降低成本。
- 2026 年:预研 35000rpm 电机量产化,目标功率密度 12kW/kg,匹配 800V 高压平台。
2. 供应链优化
- SiC 芯片:与英飞凌合作开发 8 英寸碳化硅晶圆模块,目标将良品率提升至 99.99%(当前约 99.95%)。
- 硅钢供应:与首钢共建年产 10 万吨的 960MPa 硅钢生产线,确保成本可控。
3. 用户体验升级
- OTA 升级:通过软件优化进一步提升电机效率,计划 2025 年 Q2 推送续航提升 5% 的更新。
- 售后服务:推出 “电机终身质保” 政策,覆盖因材料或工艺问题导致的故障。
总结
小米汽车的电机技术通过自研创新和供应链深度整合,已在转速、功率密度和散热效率等关键指标上超越国际巨头,成为全球高性能电动车领域的重要玩家。尽管面临初期质量控制挑战,但其技术储备和量产能力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未来,随着 35000rpm 电机的落地和 SiC 芯片的普及,小米有望在电机技术领域持续领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