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小米汽车破产” 的传闻与事实存在显著偏差。根据最新信息,小米汽车业务仍在正常推进,且在 2024 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财务数据:亏损在预期内,集团支持强劲
- 2024 年亏损情况
小米汽车 2024 年全年亏损 62 亿元,主要源于研发投入(如 V8s 电机、CTB 电池技术)、工厂建设(北京亦庄工厂年产能规划 30 万辆)及市场推广。这一亏损幅度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 同期蔚来前三季度亏损 155 亿,小鹏全年亏损 57.9 亿。
关键数据:
- 单车亏损从 2024 上半年的 6 万元收窄至全年 4.53 万元,显示规模效应初步显现。
- 第四季度毛利率提升至 20.4%,接近特斯拉 Model 3 的 25% 水平。
- 集团财务支撑
小米集团 2024 年营收 3659 亿元,同比增长 35%;现金流超过 1600 亿元,市值超万亿港元。雷军明确表示 “做好连续 5-10 年亏损准备”,且小米汽车亏损对集团整体利润影响有限(2024 年经调整净利润 272 亿元)。
二、市场表现:销量逆势增长,订单储备充足
- 2024 年交付量
小米 SU7 全年交付 13.68 万辆,超额完成 10 万辆目标,其中 12 月单月交付 2.5 万辆,创中大型纯电轿车月销纪录。
市场地位:
- 2025 年 3 月以 2.72 万辆蝉联中大型轿车销量冠军,领先第二名比亚迪汉近一倍。
- 2025 年第 16 周(4 月 14-20 日)销量 0.72 万辆,环比增长 14.3%,订单积压超 5 万辆。
- 产品矩阵扩张
第二款车型小米 YU7(纯电 SUV)按计划于 2025 年 6-7 月上市,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Y,目标年销 15 万辆。此外,SU7 Ultra(搭载 27200rpm V8s 电机)已启动预售,首月订单突破 1 万台。
三、技术研发与产能提升
- 核心技术突破
- 三电系统:自研 CTB 电芯倒置技术提升电池安全性,V8s 电机转速达 27200rpm,刷新全球纪录。
- 智能驾驶:2025 年 Q2 将推送 NOA(高速领航辅助)功能,覆盖施工路障识别等场景,解决此前事故暴露的技术短板。
- 产能爬坡
北京工厂通过产线改造,2025 年产能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50 万辆,同时启动武汉工厂建设,预计 2026 年投产。
四、行业挑战与风险应对
- 安全事故影响
2025 年 3 月 SU7 高速爆燃事故导致 3 人死亡,引发舆论争议。小米采取以下措施:
- 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调查,公开事故数据(如系统预警时间、驾驶员接管记录)。
- 承诺免费升级 AEB 系统,将障碍物识别范围从 “车辆、行人、二轮车” 扩展至施工路障。
市场反馈:事故后首周销量环比下滑 12%,但第 3 周恢复至 0.72 万辆,显示用户信心逐步修复。
- 竞争压力
2025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问界 M8、极氪 001 FR 等竞品上市分流需求。小米通过以下策略应对:
- 价格优势:SU7 起售价 21.59 万元,比同配置特斯拉 Model 3 低 15%。
- 生态协同:澎湃 OS 实现手机、汽车、家居设备无缝互联,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苹果生态 30%。
五、未来展望
- 2025 年目标
交付量目标从 35 万辆上调至 50 万辆,预计汽车业务收入超 1250 亿元,毛利率提升至 28%。
盈利时间表:内部评估 2026 年有望实现单月盈利,比行业平均周期(7-8 年)缩短一半。
- 长期战略
小米汽车计划 2027 年前推出 5 款车型,覆盖 15-50 万元价格区间,并通过 “人车家全生态” 构建差异化竞争力。若 2025 年 Q3 交付量达 15 万辆,市场估值逻辑将向 “苹果 + 特斯拉” 复合模型切换,市值或突破 10 万亿港元。
结论
小米汽车并未破产,且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尽管面临安全事故、行业竞争等挑战,但其销量增长、技术突破及集团财务支持均显示业务健康。未来需重点关注智能驾驶技术改进、产能释放及生态协同效应,这些将决定其能否在 3-5 年内跻身全球新能源汽车第一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