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成立标志着小米集团在智能出行领域的战略布局正式落地。自 2021 年宣布造车以来,小米通过技术研发、供应链整合和生态协同,已推出首款车型 SU7,并在市场上取得显著成绩。以下是小米汽车成立及发展的关键信息:
一、成立背景与时间线
- 成立时间:2021 年 11 月 18 日,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 10 亿元,雷军担任法定代表人。
- 战略目标:小米集团将造车视为 “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计划投入 100 亿美元,聚焦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目标是 “用互联网思维做汽车”,打造 “人车家全生态” 闭环。
- 工厂建设:2022 年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首座工厂,占地超 70 万平方米,设计年产能 30 万辆,每 76 秒下线一台新车。
二、产品矩阵与技术突破
1. 首款车型:小米 SU7
- 发布与交付:2024 年 3 月 28 日正式发布,售价 21.59 万 - 29.99 万元,4 月开启交付。截至 2025 年 1 月,累计交付超 13.5 万辆,单月销量连续 4 个月破 2 万,稳居新势力车型榜首。
- 技术亮点:
- 动力性能:搭载自研 V6s 超转速电机,转速达 21,000rpm,双电机版零百加速 2.78 秒,最高时速 265km/h。
- 续航与充电:采用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续航 700-800 公里,支持 800V 高压平台,15 分钟补能 350 公里。
- 智能驾驶:标配 L2 级辅助驾驶,高阶智驾系统支持城市记忆领航,2025 年计划开通全国城市 NOA 功能。
- 智能座舱:搭载高通骁龙 8295 芯片和澎湃 OS 系统,实现手机、车机无感互联,支持智能家居远程控制。
2. 第二款车型:小米 YU7(SUV)
- 定位与参数:2025 年 6-7 月上市,售价 30 万 - 40 万元,车身尺寸 4999×1996×1600mm,轴距 3000mm,搭载双电机四驱系统,综合功率 508kW,续航 835 公里。
- 技术升级:配备激光雷达和磷酸铁锂电池,支持 5 分钟补能 150 公里,定位对标特斯拉 Model Y 和理想 L6。
3. 旗舰车型:SU7 Ultra
- 性能标杆:2025 年 2 月上市,售价 81.49 万元,搭载三电机系统,总功率 1138kW,零百加速 1.98 秒,极速 350km/h,纽北赛道圈速 6 分 46 秒 874,媲美顶级超跑。
三、供应链与产能布局
- 核心供应商:
- 电池: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
- 电驱:汇川技术(V6s 电机)、联合电子(电控系统)。
- 智能驾驶:英伟达 Orin-X 芯片、禾赛科技激光雷达。
- 自研技术:
- CTB 电池技术:电芯倒置设计提升安全性,释放车内空间 10%。
- 一体化压铸:引入 T9100 压铸机,车身底板 72 个零件化零为整,减重 17%。
- 产能规划: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辆,实际产能或达 45 万辆,二期工厂 6 月投产,年产能 15 万辆。
四、市场表现与挑战
- 销量与订单:SU7 上市 9 个月交付 13.5 万辆,订单积压超 15 万辆,交付周期最长达 50 周。
- 财务状况:2024 年汽车业务收入 321 亿元,毛利率 18.5%,但净亏损 62 亿元,单车亏损约 4 万元,预计 2026 年实现盈亏平衡。
- 竞争压力:
- 直接竞品:特斯拉 Model 3/Y、比亚迪汉 EV、极氪 001、智界 S7。
- 技术短板:智能驾驶数据积累不足,硬件算力(84TOPS)低于小鹏、极氪等竞品。
- 质量争议:2025 年 1 月因软件策略问题召回 3.09 万辆 SU7,通过 OTA 升级解决智能泊车辅助功能异常。
五、战略规划与未来布局
- 产品扩张:2025 年推出 SUV 车型 YU7,2026 年计划量产增程式 SUV N3,形成 “轿车 + SUV + 增程” 产品矩阵。
- 全球化布局:SU7 Ultra 试水欧洲市场,YU7 瞄准东南亚,计划通过本地化合作降低关税。
- 生态整合:深化 “人车家” 互联,HyperOS 系统支持手机、家电无缝联动,计划接入 3 万余个第三方充电桩。
- 技术攻坚:2025 年研发投入超 300 亿元,聚焦全场景智能驾驶(L3 级)、4680 电池和固态电池技术。
六、福州本地化服务
- 销售网点:福州仓山销售服务中心(2024 年 12 月开业)、闽侯青口交付中心、台江万象城体验店,提供销售、售后及试驾服务。
- 充电网络:接入全国 90% 以上高速充电桩,支持第三方充电平台(如蔚来、小鹏)。
总结
小米汽车凭借 “技术 + 生态” 双轮驱动,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成立到量产的跨越,SU7 的热销验证了其市场竞争力。然而,亏损压力、供应链依赖和智能化短板仍是其面临的挑战。未来,小米需在提升产能、优化成本、强化品牌信任度等方面持续发力,方能在新能源汽车红海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