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负责人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29 18:25:31 浏览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汽车作为小米集团的核心战略业务,其负责人体系呈现出以雷军为核心、多领域高管协同的架构。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解析:

一、最高决策层:雷军


作为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雷军亲自担任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并直接领导汽车业务的战略方向。自 2021 年宣布造车以来,雷军深度参与技术研发、产品定义和市场策略制定。例如,在 2024 年 3 月的小米 SU7 发布会上,他明确提出 “汽车是移动的智能空间” 理念,并宣布 2024 年研发投入达 240 亿元。截至 2025 年 4 月,雷军仍通过定期的管理层会议和公开活动(如上海车展)直接掌控小米汽车的重大决策。

二、核心管理层分工


1. 智能制造与工厂运营:于立国


  • 背景:曾担任北汽极狐事业部总裁,2021 年加入小米后,从综合管理部逐步晋升至分管智能制造的副总裁。
  • 职责:统筹小米汽车亦庄工厂(年产能 30 万辆)和二期工厂(2025 年 7 月投产)的生产管理,负责产能爬坡和供应链体系搭建。2025 年 2 月的人事调整中,他被明确任命为智能制造部、工厂及体系运营部负责人,直接向雷军汇报。
  • 业绩:推动小米 SU7 在 2024 年交付 13.5 万辆,并在 2025 年 3 月实现单月交付 2.9 万辆,订单排期仍达半年以上。

2. 供应链与质量管控:黄振宇


  • 背景:原麦格纳中国区副总裁,2023 年 6 月加入小米,主导零部件供应链整合。
  • 职责:兼任供应链部总经理和质量部总经理,负责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电池供应商的合作,以及整车质量标准的制定。其团队在 2024 年完成小米 SU7 的零部件国产化率提升至 85%,并通过 ISO 26262 功能安全认证。

3. 产品研发与创新:于锴


  • 背景:小米早期员工,从互联网业务转型至汽车领域,参与智能座舱开发。
  • 职责:2025 年 2 月升任产品部总经理,负责小米 SU7 系列迭代和首款 SUV 车型 YU7 的定义。YU7 定位中大型 SUV,搭载双电机四驱系统(综合功率 508kW),计划 2025 年 6-7 月上市,目标年产能 10 万辆。

4. 智能座舱与用户体验:刘黎


  • 背景:原小米生态链产品经理,2025 年接任智能座舱与 App 部总经理。
  • 职责:主导 HyperOS 系统与汽车的深度整合,开发 “人车家全生态” 功能,如跨设备无缝连接、语音助手多模态交互等。其团队在 2025 年 3 月推出的 SU7 Ultra 搭载自研端到端大模型,实现 L3 级自动驾驶功能。

5. 自动驾驶技术:叶航军


  • 背景:清华大学博士,曾任 Google 搜索引擎核心工程师,2012 年加入小米,现任人工智能部总经理。
  • 职责:统筹小米汽车自动驾驶团队(北京、上海、武汉三地约 1200 人),推动端到端算法研发。2025 年 9 月,小米计划发布支持城市领航的 L4 级自动驾驶方案,采用激光雷达 + 视觉融合感知,算力平台达 500TOPS。

三、组织架构与战略协同


小米汽车采用 “集团控股 + 子公司独立运营” 模式,下设六大核心部门:
  1. 研发中心:位于北京亦庄,聚焦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和智能驾驶技术。
  2. 制造基地:北京工厂(一期产能 15 万辆)和二期工厂(2025 年 7 月投产),采用高度自动化生产线,焊接自动化率达 99%。
  3. 供应链体系:通过投资 62 家产业链企业(如深动科技、禾赛科技),构建从芯片到整车的垂直整合能力。
  4. 销售网络:截至 2025 年 3 月,覆盖中国 65 城 235 家门店,采用 “直营 + 授权” 模式,计划年底扩展至 300 家。
  5. 用户运营:依托小米生态链的 2.5 亿 MIUI 用户,通过 App 实现车辆远程控制、OTA 升级等功能。
  6. 国际拓展:2025 年启动欧洲市场调研,计划 2026 年进入德国、法国等国家。

四、挑战与未来布局


1. 产能与交付压力


尽管小米 SU7 订单超 32 万辆,但 2025 年一季度仅交付 18 万辆,产能瓶颈主要来自芯片供应和工厂调试。于立国团队正通过优化排产计划和二期工厂投产,目标将月产能提升至 5 万辆。

2. 技术竞争与生态整合


面对特斯拉 FSD、华为 ADS 3.0 等竞品,小米需加速端到端大模型落地,并深化与高通、英伟达的合作。叶航军团队计划 2025 年投入 50 亿元,用于自动驾驶数据中心建设和算法迭代。

3. 品牌高端化


SU7 Ultra 定价 52.99 万元起,需在豪华市场建立口碑。刘黎团队通过 “小米澎湃 OS + 高端硬件” 组合,对标奔驰 EQS 和蔚来 ET7,目标 2025 年高端车型占比提升至 30%。

五、总结


小米汽车的负责人体系体现了 “互联网基因 + 汽车行业经验” 的融合:雷军以战略把控为核心,于立国、黄振宇等传统汽车人负责制造与供应链,于锴、刘黎等内部骨干推动产品创新,叶航军则主导技术突破。这种架构在 2025 年的关键期能否支撑小米汽车的高速增长,将取决于产能释放、技术落地和市场竞争的多重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