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开信息,小米汽车 2025 年的销量目标已明确为35 万辆,这一目标在 2025 年 4 月 17 日雷军的公开表态中得到确认。该目标经历了多次调整:从年初的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反映出小米对产能提升和市场需求的信心。以下是关键背景和分析:
一、目标调整的核心驱动力
- 产能提升: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 15 日完成验收,新增年产能 15 万辆,加上一期工厂的 15 万辆,总产能达 30 万辆。通过双班制生产、产线优化等措施,实际产能利用率已接近 200%,3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辆,预计 4 月产能将进一步提升至 3 万辆以上。
例如,雷军在 3 月透露,小米 SU7 累计订单已超 32 万辆,其中约 15 万辆仍在排队交付,显示出市场需求远超当前产能。
- 新车型上市:
小米首款 SUV 车型YU7将于 2025 年 6-7 月正式上市,预计贡献约 10 万辆销量。此外,SU7 Ultra 等车型的推出也将丰富产品线,吸引更多消费者。
- 第三方机构支持:
高盛等机构将小米汽车 2025 年销量预测从 29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与官方目标一致。部分行业分析甚至认为,若产能完全释放,实际产量可能突破 45 万辆。
二、市场表现与竞争格局
- 当前销售势头:
小米 SU7 自 2024 年 10 月起连续 6 个月交付量超 2 万辆,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 2.9 万辆,第一季度累计交付 7.59 万辆,位居新能源车型销量榜第五。
对比来看,同期零跑、理想等新势力品牌月交付量在 3.6 万 - 3.7 万辆之间,小米已进入第二梯队头部。
- 竞争压力:
蔚来、极氪等品牌 2025 年销量目标分别为 44 万辆和 32 万辆,传统车企如比亚迪、吉利的新能源目标更高(比亚迪超 500 万辆)。不过,小米凭借 SU7 的高性价比(起售价 21.59 万元)和生态联动优势(如 MIUI Car),在 20 万 - 30 万元价格区间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 行业趋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5 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超 50%,市场规模达 1500 万辆。小米若实现 35 万辆目标,将占据约 2.3% 的市场份额,与小鹏、零跑等品牌持平。
三、风险与挑战
- 产能瓶颈:
尽管二期工厂投产,但 SU7 的交付周期仍长达 25-39 周,显示产能爬坡仍需时间。若 YU7 上市后订单激增,可能进一步加剧供应链压力。
- 盈利压力:
小米汽车 2024 年每辆车亏损约 3.77 万元,2025 年需在销量增长与成本控制间平衡。高盛预计其智能电动业务将于 2026 年实现盈亏平衡。
- 政策与市场波动:
2025 年底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可能调整,或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此外,价格战和技术迭代(如 800V 快充、L3 级自动驾驶)也可能冲击市场份额。
四、总结与展望
小米汽车 2025 年 35 万辆的销量目标是产能释放、新车型上市与市场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且有第三方机构预测和订单数据支撑。若产能顺利爬坡,叠加 YU7 的市场表现,实际销量有望突破 40 万辆。不过,面对激烈竞争和盈利压力,小米需在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和品牌溢价上持续发力,以实现从 “销量增长” 到 “质量增长” 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