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亏损原因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30 02:44:16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汽车的亏损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反映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共性挑战,也体现了小米作为跨界者的独特困境。以下从六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行业共性:高投入与规模效应的博弈


  1. 研发投入的 “十倍定律”
    小米首款车型 SU7 的研发投入超过 100 亿元,是传统车企的 10 倍。这一投入覆盖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智能驾驶(激光雷达、算法)、生态协同(人车家互联)等核心领域。例如,SU7 的 800V 高压平台、碳化硅电机等技术均需巨额研发费用,而这些成本短期内难以通过销量分摊。
  2. 重资产模式的初期阵痛
    小米自建工厂(北京亦庄工厂投资超 26 亿元)、布局供应链(投资瑞隆科技、云山动力等企业),固定资产投入巨大。2024 年常州工厂年产能仅 18 万辆,远低于特斯拉上海工厂 75 万辆的规模,导致单位成本居高不下。
  3. 供应链议价能力不足
    电池成本占整车成本的 50% 以上,但小米初期依赖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供应商,采购单价较高。例如,SU7 Max 搭载的三元锂电池成本约 16.2 万元,而比亚迪通过自研电池将成本压缩至 10 万元以内。

二、市场竞争:价格战与生态壁垒的双重挤压


  1. “内卷式” 价格战
    2024 年新能源汽车行业超 200 款车型卷入价格战,小米 SU7 定价 21.59 万 - 29.99 万元,直接对标比亚迪汉、特斯拉 Model 3,但毛利率仅 15.4%(2024 年 Q2)。为抢占市场份额,小米甚至对顶配版(SU7 Ultra)实施亏损定价(成本约 30 万元,售价 29.99 万元)。
  2. 智能化投入的 “军备竞赛”
    小米在智能驾驶(双 Orin-X 芯片、激光雷达)、智能座舱(高通 8295 芯片)等领域的硬件成本占比达 8.3%,但相关功能尚未形成规模化付费场景。相比之下,特斯拉 FSD 订阅服务已贡献 18% 的收入,而小米仍处于免费试用阶段。
  3. 生态协同的 “理想与现实”
    小米试图通过 “人车家全生态” 差异化竞争,但用户对跨设备互联的需求尚未爆发。2024 年小米汽车用户中,仅 12% 高频使用手机 - 车机联动功能,远低于预期。

三、战略选择:规模扩张与盈利平衡的取舍


  1. 销量目标的激进设定
    小米 2024 年交付 13.68 万辆,2025 年目标上调至 35 万辆,产能压力巨大。为冲刺销量,小米采用 “双班制” 生产、加速工厂扩建(二期工厂年产能 15 万辆),但这也导致供应链管理复杂度上升,2024 年因电池供应短缺损失约 5 万辆订单。
  2. 高端化与性价比的矛盾
    SU7 Ultra(售价 52.99 万元)的推出试图拉高品牌溢价,但占比不足 5%,对整体营收贡献有限。而主力车型 SU7 标准版(21.59 万元)的低毛利(约 5%)难以覆盖研发和营销成本。
  3. 全球化布局的滞后
    相比比亚迪(2024 年海外销量占比 30%),小米尚未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出口依赖整车贸易,面临欧盟碳关税、美国 IRA 法案等壁垒。

四、运营效率:供应链与交付的挑战


  1. 供应链管理的 “阵痛期”
    小米汽车初期依赖外部供应商,导致零部件交付周期长达 12-16 周。例如,SU7 的空气悬架(成本 2.8 万元)由博世独家供应,2024 年因产能不足影响 15% 的订单交付。
  2. 交付能力的 “爬坡瓶颈”
    2024 年小米汽车平均交付周期达 49 周,部分用户因等待过久退单。尽管 2025 年产能提升至 45 万辆,但供应链弹性不足,3 月因芯片短缺导致交付量环比下降 12%。
  3. 品控与售后的 “信任危机”
    2024 年 SU7 因自动泊车故障召回 255 辆,虽通过 OTA 解决,但用户对 “技术不成熟” 的质疑加剧。黑猫投诉数据显示,小米汽车投诉量同比增长 210%,主要集中在交付延迟、续航虚标等问题。

五、政策与成本:补贴退坡与合规压力


  1. 补贴退坡的直接冲击
    2025 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退坡(从免征到减半),叠加地方补贴减少,导致小米 SU7 单车成本增加约 1.2 万元。
  2. 合规成本的上升
    欧盟《新电池法》要求披露碳足迹,小米需投入 3 亿元升级电池溯源系统;中国 “双积分” 政策加码,2025 年新能源车积分比例要求达 38%,小米需额外采购约 50 万份积分,成本超 10 亿元。

六、长期价值:技术积累与生态壁垒的构建


  1. 技术护城河的雏形
    小米在电机(27200rpm 超高速电机)、电池(CTB 一体化技术)、智驾(端到端大模型)等领域已申请专利 1200 余项,部分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2. 生态协同的 “长尾效应”
    小米汽车用户中,62% 为 MIUI 深度用户,35% 同时拥有小米智能家居设备。这种生态粘性可能在未来转化为软件服务收入(如自动驾驶订阅、车联网流量)。
  3. 规模效应的 “临界点”
    中信证券测算,小米汽车年销量突破 50 万辆后,单车成本可下降 18%,毛利率有望提升至 25%。若 2025 年交付 35 万辆,亏损幅度将收窄至 30 亿元以内。

结语:亏损是 “必修课”,但需警惕 “慢性病”


小米汽车的亏损本质上是新兴科技企业跨界造车的典型路径:通过高投入构建技术壁垒,以低价策略快速占领市场,最终通过规模效应和生态变现实现盈利。但需警惕以下风险:
  • 价格战常态化:若行业均价持续下降,小米的 “性价比” 策略可能陷入 “越卖越亏” 的陷阱。
  • 技术路线风险: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等颠覆性技术可能削弱现有投入价值。
  • 生态协同不及预期:若 “人车家互联” 无法形成闭环,硬件亏损将难以通过软件弥补。

未来两年将是小米汽车的关键窗口期:2025 年产能释放、2026 年新车型(如 SU7 轿跑版、小米 YU7)上市,若能实现 50 万辆年销量,或可开启盈利周期。但在这之前,持续的资金投入和战略定力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