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的主要供应商有哪些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30 05:52:32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汽车的供应链体系整合了全球头部供应商与自研技术,形成了 “核心技术 + 生态投资” 的双轮驱动模式。以下是其主要供应商及合作细节:

一、动力系统:电池与电机的技术突围


  1. 电池领域
    • 宁德时代:为小米 SU7 Max/Pro 等高端车型提供三元锂电池,采用 800V 高压平台技术,能量密度达 250Wh/kg,支持 15 分钟补能 400 公里。其麒麟 II 电池在 SU7 Ultra 上实现 16C 放电倍率,即便剩余 20% 电量仍可维持 800kW 功率输出。
    • 比亚迪弗迪电池:供应磷酸铁锂电池,覆盖 SU7 标准版等中低端车型,成本较三元锂低 15%-20%,适配 668-830km 续航需求。部分车型电池由小米自行 PACK,实现供应链弹性管理。
    • 生态投资:通过投资瑞隆科技(电池回收)、云山动力(46 系列大圆柱电池)等企业,布局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强化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

  2. 电机与电控
    • 汇川技术:联合研发 V6s/V8s 超级电机,转速达 21,000-27,200rpm,其中 V8s 电机单机功率 578 马力,应用于 SU7 Ultra 的三电机系统(两台 V8s + 一台 V6s),综合功率 1548 马力,推动 2.3 吨车身实现 1.98 秒破百。
    • 联合电子:供应驱动电机及电控系统,适配 SU7 基础版车型,采用碳化硅模块提升能效至 97%。
    • 自研突破:SU7 Ultra 的电机转子采用碳纤维包裹技术,转动惯量降低 17%,电门响应速度提升至 83 毫秒,配合多层油冷结构将电机温度控制在 90℃以内。


二、智能驾驶:多传感器融合与算力架构


  1. 感知层
    • 禾赛科技:为 SU7 Max/Pro 提供 AT128 超高清远距激光雷达,探测距离 300 米,分辨率达 153 万点 / 秒,支持 1080P 级三维感知,夜间探测精度提升 30%。
    • 速腾聚创:供应 EM4 “千线” 激光雷达,最远探测 600 米,芯片化集成技术使其成本降至 200 美元以下,适配 SU7 Ultra 的高阶智驾需求。
    • 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采用索尼 IMX980 图像传感器(500 万像素)和博世第五代毫米波雷达,实现 360 度无死角覆盖。

  2. 计算与算法
    • 英伟达 Orin-X 芯片:双芯片方案提供 508TOPS 算力,支持 L2-L4 级自动驾驶,配合小米自研的 “影眸” 算法,实现高速领航、自动泊车等功能。
    • 大陆芯智驾与地平线:联合开发多传感器融合系统,基于征程 5 芯片实现 BEV+Transformer 架构,提升复杂场景下的决策效率。
    • 光庭信息:提供自动驾驶测试服务,通过 ASPICE CL3 认证,构建仿真场景并优化数据标注技术,支持算法快速迭代。


三、智能座舱:硬件与软件的深度协同


  1. 核心硬件
    • 德赛西威:独家供应 16.1 英寸 OLED 中控屏,分辨率 3072×1920,搭载高通骁龙 8295 芯片,支持 8K 视频解码和多任务处理,响应速度较上一代提升 50%。
    • 华阳集团:提供 7.1 英寸翻转式仪表屏,车辆启动时自动翻转,仪式感与实用性兼备;HUD 抬头显示与小米澎湃 OS 深度适配,投射距离达 7 米。
    • 华星光电:供应 SU7 Ultra 的后排娱乐屏,采用柔性 AMOLED 技术,支持触控与语音双控。

  2. 软件生态
    • 中科创达:提供 “魔方中间件”,加速小米自动驾驶算法迭代,同时支持车联网技术,实现手机 - 车机无缝互联。
    • 澎湃 OS:基于 Linux 深度定制,整合米家生态,支持语音控制、手势操作、UWB 数字钥匙等功能,用户可通过手机远程控制车辆空调、充电等。


四、底盘与车身:轻量化与性能平衡


  1. 底盘系统
    • 拓普集团:供应空气悬挂系统,支持 5 档高度调节,配合 CDC 减震器,实现舒适性与操控性的兼顾,单车供应价值达 5000-8000 元。
    • 博世与采埃孚:博世提供 ABS、ESP 等主动安全系统,采埃孚供应 Integral 主动转向技术,提升高速稳定性。
    • 布雷博:为 SU7 Ultra 配备前六后四活塞卡钳,搭配 430mm 碳陶瓷刹车盘,100-0km/h 制动距离仅 30.8 米,连续 10 次 180-0km/h 制动无热衰减。

  2. 车身结构
    • 无锡振华 / 模塑科技:采用一体化压铸技术,车身铝合金占比达 78%,减少焊接点 3000 个,扭转刚度提升至 40,500N・m/deg。
    • 福耀玻璃:供应全车隔音玻璃,采用双层夹胶工艺,将车内噪音降低至 52dB 以下。


五、热管理与电子系统


  1. 热管理
    • 飞荣达:提供石墨导热材料与散热模组,电池包温度控制精度达 ±2℃,保障极端工况下的性能稳定。
    • 超捷股份:独家供应热管理系统的快接插件与单向阀,适配 800V 高压平台的快速热交换需求。

  2. 电子元器件
    • 商络电子:供应阻容感、电源芯片等基础电子元件,通过 Tier1 供应商间接服务小米,供应链整合能力突出。
    • 雅创电子:提供车规级 LED 驱动芯片,适配 SU7 的矩阵大灯与氛围灯系统。


六、供应链战略:投资与自研并重


小米通过小米智造基金顺为资本投资近百家供应链企业,覆盖电池材料(如卫蓝新能源、蜂巢能源)、自动驾驶芯片(黑芝麻智能)、激光雷达(禾赛科技)等领域。例如,投资云山动力布局 4680 大圆柱电池,投资瑞隆科技完善电池回收体系,形成 “技术 + 资本” 的双重护城河。
综上,小米汽车的供应链以宁德时代、汇川技术、英伟达等头部企业为基石,结合自研电机、电池 PACK、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并通过生态投资强化产业链控制力,目标在 2025 年实现 35 万台交付量的同时,构建可持续的技术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