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自 2024 年 3 月首款车型 SU7 上市以来,产能提升始终是其核心战略之一。结合最新信息,其产能爬坡路径和未来规划可概括为以下五个维度:
一、产能现状与极限突破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北京亦庄一期工厂通过双班制生产,月产能已提升至 2.4 万 - 2.5 万辆,产能利用率接近 200%。这一成绩远超一期工厂最初规划的 1.25 万辆 / 月额定产能,主要得益于产线改造(如冲压车间自动化率提升至 95%)和供应链协同优化。例如,电池供应端通过引入宁德时代与弗迪电池双供应商体系,标准版 SU7 实现两种电池随机混装,单日电池供应量提升 30%。
订单端的强劲需求持续倒逼产能突破。2024 年 10 月 SU7 交付量首次突破 2 万辆后,新增订单仍保持每周 4000 辆的增速,截至 2025 年 4 月底,累计未交付订单达 18 万台,交付周期普遍超过 25 周。为应对压力,小米在 2024 年 11-12 月尝试冲刺月产 2.4 万辆,通过增加夜班和优化工序节拍,实际达成率达 95%。
二、二期工厂建设与产能跃升
作为产能提升的核心抓手,小米汽车二期工厂建设进展迅速。该工厂紧邻一期工厂,占地 71.8 万平方米,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于 2024 年启动早晚双班施工后,已在 2025 年 4 月 15 日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中旬竣工,7-8 月正式投产。投产后,两座工厂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 / 年,较一期工厂翻番。
值得注意的是,二期工厂采用更先进的智能制造系统,例如总装车间引入 AI 视觉检测系统,将单台车辆质检时间从 120 秒压缩至 45 秒,同时通过 5G + 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全流程实时监控。这些技术应用使二期工厂理论产能利用率上限提升至 180%,即年产能可弹性扩展至 27 万辆。
三、供应链韧性构建
在关键零部件供应上,小米采取 "双供应商 + 自研" 策略:
- 电池领域:宁德时代与弗迪电池分别供应三元锂和磷酸铁锂电池,SU7 标准版两种电池随机分配,Pro/Max 版仅用宁德时代电池。2025 年 SU7 Ultra 上市后,新增自研 CTB 电芯倒置技术,电池包体积利用率提升至 76%,进一步缓解供应链压力。
- 芯片领域:智能座舱采用高通骁龙 8295 芯片,智能驾驶搭载英伟达 Orin-X 平台,功率芯片由英飞凌供应碳化硅模块。商络电子作为 Tier1 供应商,为 OBC、激光雷达等部件提供阻容感元件,确保核心元器件稳定供应。
- 整车制造:联合汽车电子与苏州汇川联合供应驱动电机,SU7 Ultra 更首次采用自研电机与汇川联合技术的混合方案,电机效率提升至 97.5%。
四、政策与市场需求共振
国家层面,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至 2027 年,地方如上海、深圳等地推出最高 2 万元的购车补贴,直接刺激市场需求。以芜湖为例,2025 年 4 月实施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中,购买 20 万元以上车型可享 6000 元政府补贴 + 500 元车商补贴,显著拉动本地订单增长。
市场端,小米汽车销量表现强劲。2024 年全年交付 13.5 万辆,2025 年 3 月累计交付 18 万辆,SU7 Ultra 上市后 2 小时大定破万,推动全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第三方数据显示,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周交付量达 7000 台,月产能预计突破 3.7 万辆,较年初提升 50%。
五、长期挑战与应对
尽管产能提升显著,小米仍面临多重考验:
- 多车型生产压力:2025 年 6-7 月 SU7 Ultra 和 SUV 车型 YU7 将陆续量产,三款车型同时生产对供应链调度提出更高要求。小米计划通过 "模块化生产 + 共享供应商" 策略,将零部件通用率提升至 60%,降低换产成本。
- 供应链协同效率:随着产能扩张,电池、芯片等关键零部件需求激增。小米已与宁德时代签订 2025-2027 年长协订单,并在亦庄工厂周边建设零部件预仓储中心,将平均物流时效缩短至 2 小时。
- 海外市场布局:根据规划,小米汽车将于 2027 年正式出海,目前 30 万辆年产能暂未包含出口需求。为应对未来国际化,小米已启动海外工厂选址调研,计划在东南亚、欧洲等地建设 KD 组装厂,初期目标出口量占总产能 10%。
总体来看,小米汽车通过工厂扩建、供应链优化、政策借力等组合拳,正快速突破产能瓶颈。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新车型上市,其产能规模和市场竞争力有望在 2025 年下半年进入新的增长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