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生产布局以北京为核心,同时在武汉规划了新的生产基地,形成 “南北双基地” 的战略格局。以下是具体生产地点及相关信息的详细解析:
一、北京亦庄超级工厂:核心生产基地
小米汽车的主要生产基地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马驹桥智造基地,这是小米汽车的 “大本营”,承担了首款车型小米 SU7 的量产任务。
- 工厂规模:
- 一期工程:占地面积约 72 万平方米,于 2022 年 4 月开工,2023 年竣工,年产能 15 万辆。工厂涵盖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以及大压铸、电池车间,配备超过 700 台机器人,实现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
- 二期工程:2024 年 7 月启动建设,紧邻一期工厂,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预计 2025 年年中竣工。两期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 / 年,成为小米汽车产能扩张的核心支撑。
- 技术亮点:
- 工厂内建有 29 个研发实验室和一条 2.5 公里长的测试跑道,可模拟 18 种路况,支持最高时速 120 公里的动态测试。
- 采用 9100 吨锁模力的超级压铸机,实现 72 合 1 一体化压铸后地板,提升生产效率和车身强度。
- 产能表现:
- 2024 年 4 月,小米 SU7 在该工厂实现首批交付,截至 2024 年底累计交付 13.5 万辆,2025 年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
- 工厂产能持续爬坡,2024 年 6 月开启双班模式,每小时可生产 40 辆小米 SU7,每 76 秒下线一台新车。
二、武汉生产基地:华中战略布局
小米汽车在武汉的生产基地正处于建设阶段,未来将成为其华中地区的重要生产枢纽。
- 选址与规划:
- 武汉工厂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航产业园,规划占地面积约 2000 亩,与小鹏汽车、路特斯等企业的生产基地形成产业集群。
- 工厂分两期建设,一期预计 2025 年 6 月投产,主要生产小米 YU7 等车型,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规划产能 15 万辆,总产能达 30 万辆 / 年。
- 战略意义:
- 武汉基地将辐射华中市场,缩短产品交付半径,降低物流成本。
- 依托武汉 “中国车谷” 的产业基础,吸引供应链企业集聚,完善区域产业链布局。
三、代工合作:早期过渡模式
在自建工厂投产前,小米汽车曾通过代工模式快速推进量产。
- 北汽集团合作:
- 2023 年,小米与北汽集团旗下的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合作,代工生产小米 SU7。工信部目录显示,小米 SU7 的生产企业为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 随着北京亦庄工厂的建成,代工模式逐渐退出,目前小米汽车已实现自主生产。
- 其他潜在合作:
- 行业曾传闻小米与富士康、长城汽车等企业接触,但官方未确认长期代工计划。小米更倾向于通过自建工厂掌控生产质量和供应链。
四、供应链与研发支持
小米汽车的生产依赖全球供应链合作,并在北京、上海等地布局研发中心。
- 核心供应商:
- 电池: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
- 电机:苏州汇川、联合汽车电子。
- 智能驾驶:Mobileye、高通(芯片)。
- 研发投入:
- 2024 年研发投入超 130 亿元,专利授权超 1000 项,重点布局三电系统、智能底盘、智能座舱等领域。
- 北京工厂内的 29 个实验室支持快速迭代,例如自研 V8s 电机(转速 27200rpm)和端到端智能驾驶大模型。
总结:生产布局与未来规划
- 当前核心产能:北京亦庄工厂(一期)已实现稳定量产,二期和武汉基地将在 2025 年逐步投产。
- 长期战略:
- 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辆,2030 年冲击全球前五车企。
- 构建 “南北双基地”,北京聚焦高端车型(如 SU7 Ultra),武汉主打走量车型(如 YU7)。
- 持续投入自研技术,如四电机驱动、全主动悬架等,提升产品竞争力。
小米汽车的生产布局体现了其 “自主可控 + 区域辐射” 的战略思路,通过自建工厂和供应链整合,逐步实现从代工到自主制造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