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米汽车自燃事件的详细情况,目前公开的信息主要集中在 2025 年 3 月 29 日发生的安徽德上高速小米 SU7 碰撞起火事故。以下是结合官方回应、第三方调查和行业分析的综合说明:
一、事件概述与官方回应
1. 事故经过
2025 年 3 月 29 日晚,一辆小米 SU7 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池祁段行驶时,因施工路段改道逆向车道,车辆在 NOA 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以 116km/h 行驶。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减速,驾驶员接管后持续减速并转向,最终以约 97km/h 撞上隔离带水泥桩,随后车辆起火燃烧,导致车内三名乘客不幸遇难。
2. 小米官方回应要点
- 起火原因:否认 “自燃” 说法,推测系剧烈撞击导致整车系统严重受损引发火灾。
- 智驾系统:NOA 在碰撞前 1 秒发出预警并启动减速,驾驶员接管后操作未能完全避免事故。
- 电池安全:事故车辆搭载弗迪或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随机装配),标准版未采用电芯倒置技术(仅高配版有此设计)。
- 车门问题:尚未接触事故车辆,无法确认车门是否锁死,但强调车辆配备机械应急拉手。
3. 家属与公众质疑
- 接管时间过短:从预警到碰撞仅 2-3 秒,驾驶员反应时间不足。
- AEB 功能失效:系统未响应锥桶、水马等障碍物,与宣传的 “施工避让” 能力不符。
- 沟通滞后:家属称小米未主动联系,事故处理存在信息不透明。
二、技术细节与行业对比
1. 电池与碰撞安全
- 电池技术:小米 SU7 标准版采用磷酸铁锂电池,高配版搭载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含电芯倒置技术)。事故车辆电池供应商尚未明确,但宁德时代否认涉事。
- 碰撞防护:小米 CTB 2.0 电池系统通过双面液冷、AI 预警、陶瓷化防火层等设计提升安全性,但标准版未应用电芯倒置技术,可能影响极端碰撞下的热失控防护。
- 行业标准:国标要求电池热失控后 5 分钟内不起火,但事故车辆起火速度远超此标准,引发对电池包结构设计的质疑。
2. 智能驾驶系统争议
- NOA 局限性:标准版采用纯视觉方案,探测距离仅 200 米,低于激光雷达车型(250-500 米),导致复杂路况识别能力不足。
- 接管机制:系统在碰撞前 1 秒才发出预警,驾驶员接管时间远低于行业平均的 2.3 秒反应需求,存在安全设计漏洞。
3. 被动安全表现
- 中保研测试:小米 SU7 在 2024 年中保研测试中获全项 G + 评级,车身结构和乘员保护表现优异,但实际事故中车门未正常开启,暴露应急机制缺陷。
三、后续处理与行业影响
1. 小米的应对措施
- 调查配合: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警方,提交车辆数据并等待第三方技术鉴定。
- 潜在改进:可能升级电池防护、优化 NOA 系统、强化车门应急机制,并启动用户安全检查。
- 公关争议:回应滞后、信息透明度不足,引发公众对企业责任的质疑。
2. 行业启示
- 智驾安全边界:事故凸显纯视觉方案在复杂场景下的局限性,车企需明确辅助驾驶功能的适用范围。
- 电池安全标准:碰撞后起火风险仍需技术突破,行业亟待建立更严格的测试规范。
- 责任划分:智能驾驶事故中,车企、驾驶员、道路施工方的责任界定仍需法律和技术标准进一步明确。
四、用户建议与风险提示
- 驾驶习惯:避免过度依赖辅助驾驶,保持注意力集中,尤其在施工路段需提前接管。
- 应急准备:熟悉车辆机械应急操作(如车门拉手、断电开启方式),定期检查安全设备。
- 信息关注:持续关注小米官方通报及第三方调查结果,理性看待事故责任认定。
五、总结
此次小米 SU7 事故是新能源汽车安全领域的重要案例,暴露了智能驾驶系统、电池防护和应急机制的多重挑战。尽管小米强调起火非自燃,但碰撞后快速起火、接管时间不足等问题仍需深入调查。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新能源汽车时需综合考量技术成熟度、安全配置和企业应对能力,同时保持谨慎驾驶习惯。行业层面,事故将推动智驾技术边界厘清、电池安全标准升级和责任划分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