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基地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同时正加速构建 “南北双基地” 的产能布局。以下是详细的生产布局与供应链信息:
一、北京亦庄超级工厂:小米汽车的 “心脏”
1. 工厂规模与产能
- 一期工厂:
占地面积 72 万平方米,2022 年 4 月动工,2023 年 6 月竣工,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2024 年通过优化产线流程,实际产量提升至 13.68 万辆,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 二期工厂:
紧邻一期工厂,2024 年 7 月竞得土地,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投产。二期工厂新增面积 52 公顷,总规模达 105 公顷,2025 年目标产能 35 万辆,主要用于生产小米首款中大型 SUV——YU7。 - 技术亮点:
工厂采用超大型压铸技术(如 79100 压铸集群),将 72 个零部件集成一体,减少 840 个焊接点;车身车间自动化率达 91%,每 76 秒下线一辆车;AI 质检系统通过激光雷达和 X 射线检测,确保零缺陷交付。
2. 地理位置与设施
工厂位于北京亦庄新城马驹桥智能制造基地,四至范围为西至同义路、东至环景西一路、北至景盛南四街、南至亦通街。内部设有六大车间(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电池、电子)、2.5 公里测试跑道及 29 个研发试验室,支持从研发到量产的全流程。
二、武汉基地:未来产能扩张的 “新引擎”
尽管此前有传闻称小米将在武汉建设汽车工厂,但最新信息显示,武汉工厂实际为智能家电工厂,主要生产空调等产品,预计 2025 年 11 月投产。不过,小米在汽车领域的 “南北双基地” 布局仍在推进:
- 规划中的武汉汽车工厂:
选址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规划占地约 2000 亩,与小鹏、路特斯生产基地形成产业集群。目前尚未正式动工,但从航拍画面看,其占地面积约为小鹏工厂的三倍,显示出较大的产能规划。 - 战略意义:
武汉基地将辐射华中市场,缩短交付半径,分散供应链风险,预计 2026 年后逐步投产。
三、供应链与合作模式:“自建为主,代工为辅”
1. 自建工厂主导
小米坚持以北京工厂为核心,2024 年交付的 13.68 万辆 SU7 均来自北京产线。二期工厂投产后,北京基地将承担 35 万辆年产能,占小米 2025 年总目标的 87.5%。
2. 代工合作探索
- 早期洽谈:
2023 年曾与北汽蓝谷、江淮汽车、奇瑞等车企接触,探讨 SUV 车型代工,但最终选择自建工厂。 - 零部件代工:
富士康参与部分智能化组件生产,长城汽车旗下蜂巢能源提供电池技术,思灵机器人为电子域控制器打造柔性组装线(位于重庆两江新区)。
3. 核心供应商
- 电池:宁德时代、比亚迪提供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
- 芯片:地平线征程 6 芯片支持智能驾驶,高通 8295 芯片负责车机系统。
- 电机:联合比亚迪、蔚来等企业研发碳化硅电驱系统。
四、未来产能规划:2025 年冲击 35 万辆
- 北京基地:2025 年二期工厂投产后,年产能提升至 35 万辆,其中 SU7 系列占比约 70%,YU7 占比 30%。
- 武汉基地:若按规划落地,预计 2026 年贡献 10-15 万辆产能,进一步巩固小米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地位。
- 全球布局:小米正考察印度、东南亚等地,计划 2026 年后进军海外市场,可能采用 “本地建厂 + 代工” 模式。
总结
小米汽车的生产布局以北京亦庄超级工厂为核心,通过二期扩建和武汉基地规划构建 “南北双枢纽”,同时探索零部件代工合作。这种 “自建为主、代工为辅” 的策略,既确保了对核心技术的掌控,又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2025 年,随着产能释放和新品上市,小米有望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实现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