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驾驶模式体系以 “全场景覆盖 + 极致个性化” 为核心设计理念,通过丰富的模式选择和灵活的参数调节,满足从日常通勤到赛道驾驶的多元需求。以下是基于官方信息和实测反馈的深度解析:
一、基础驾驶模式:精准覆盖日常场景
- 经济模式(ECO)
- 核心逻辑:通过限制电机输出功率(最高约 80%)、降低空调功耗、优化动能回收强度(默认 60%),实现续航最大化。实测数据显示,该模式下小米 SU7 后驱版续航可提升 12%-15%。
- 适用场景:城市拥堵路况(如早晚高峰)、长途高速巡航,配合小米自研的 “智能能量管理系统”,可动态调整能耗分配。
- 交互设计:中控屏显示专属绿色 UI,方向盘按键可一键切换,语音指令 “我要省电” 亦可触发。
- 标准模式(Normal)
- 平衡哲学:动力输出线性(电机功率释放 90%),转向阻尼适中(助力等级 3/5),悬架高度自动(空气悬架车型),兼顾舒适性与操控性。该模式下 0-100km/h 加速约 6.5 秒,适合 80% 的日常驾驶场景。
- 智能联动:与小米 HAD 智驾系统协同,自动调节跟车距离(默认 2.5 车距单位),在复杂路况下优先保证安全。
- 运动模式(Sport)
- 性能释放:电机功率全开(后驱版 299 马力,四驱版 673 马力),转向助力降至 2/5 级,空气悬架自动降低 20mm,配合主动声浪系统模拟 V8 引擎声浪。实测运动模式下 0-100km/h 加速可提升至 3.2 秒(四驱版)。
- 赛道基因:SU7 Ultra 版本新增 “赛道起步控制”,通过限滑差速器优化扭矩分配,弹射起步时轮胎打滑率控制在 5% 以内。
二、进阶驾驶模式:技术突破与场景创新
- 自定义模式(Custom)
- 参数开放度:支持 10 大项 52 子项调节,包括加速响应曲线(0-100% 线性 / 分段)、转向阻尼(5-15N・m)、悬架软硬(1-10 级)、前后驱扭矩分配(0-100%)等。理论上可组合出 16.8 亿种模式,但实际高频使用的约 30 种。
- 用户共创:系统预设 “油车模拟”“漂移调校” 等模板,用户可上传自定义方案至云端,形成 UGC 生态。例如,将动能回收设为 0、缓行模式开启,可模拟传统燃油车怠速特性。
- 特殊场景模式
- 雪地模式:通过 VDC 车辆动态控制系统,将起步挡位锁定为 2 挡,扭矩输出限制在 50%,ESP 介入阈值降低,配合米其林 PS EV 冬季胎,冰雪路面百公里制动距离比标准模式缩短 18%。
- 脱困模式:针对越野场景,自动锁死后桥差速器,动力分配调整为前 30%/ 后 70%,悬架升高 30mm,配合 “蠕行模式”(固定 10km/h 车速),可应对轻度非铺装路面。
- 直线竞速模式:专为赛道设计,关闭车身稳定系统,动力输出曲线调整为 “超线性”,换挡速度提升 20%,配合倍耐力 Trofeo RS 半热熔胎,0-400 米加速时间可缩短至 10.8 秒。
三、安全导向模式:技术兜底与用户关怀
- 新手模式(Beginner)
- 功能限制:最高车速锁定 140km/h,加速踏板灵敏度降低 40%,车道保持辅助强制开启,变道需连续拨动转向灯 3 秒以上。系统还会推送 “安全驾驶课程”,完成学习后可解锁更多功能。
- 交互设计:HUD 显示大字体警示信息,语音助手实时提醒 “请保持双手在方向盘上”。
- 超级省电模式
- 极限续航:关闭所有非必要用电设备(空调、座椅加热等),动力输出限制在 50%,最高车速降至 90km/h。实测在电量剩余 10% 时启用,可额外行驶 20-30 公里。
- 应急策略:当电量低于 5% 时,自动切换为 “龟速模式”(限速 30km/h),并导航至最近充电站。
四、驾驶模式的智能协同与进化
- 场景自动识别
- 通过高精度地图 + 视觉融合感知,车辆可预判路况并自动切换模式。例如,进入隧道时自动开启 “隧道模式”(关闭自动远光、调整空调内循环);检测到连续弯道时,提前将悬架调硬并激活运动转向助力。
- 用户习惯学习
- 基于驾驶员行为数据(如加速踏板行程、转向角度、常用路线),系统通过 AI 算法生成 “专属模式”。例如,通勤路线固定的用户,系统会自动优化动能回收强度和空调温度。
- OTA 持续进化
- 2024 年 8 月推送的 1.2.0 版本新增 “雨天模式”,通过毫米波雷达监测路面湿度,自动调整 ESP 介入时机和雨刮频率;2025 年 2 月发布的 HAD 端到端智驾系统,可实现 “车位到车位” 的全自动驾驶,不同模式下的路径规划策略进一步优化。
五、操作逻辑与用户体验
- 多模态交互
- 物理旋钮:方向盘右侧集成驾驶模式切换旋钮,支持盲操,旋转阻尼感调校为 0.8N・m,符合人体工程学。
- 语音控制:支持方言识别,例如 “切换到赛道模式”“把悬架调软一点”,响应速度≤0.5 秒。
- 手势控制:通过车内摄像头识别手势(如 OK 手势切换标准模式),误触发率低于 0.3%。
- 驾驶模式可视化
- 中控屏 3D 界面实时显示悬架高度、扭矩分配、动能回收强度等参数,支持 “上帝视角” 查看底盘状态。HUD 可投射当前模式图标及关键性能数据(如加速 G 值)。
- 模式组合记忆
- 系统支持存储 3 组个性化模式,与用户账号绑定。例如,用户 A 的 “日常通勤” 模式和用户 B 的 “赛道日” 模式可通过人脸识别自动切换。
六、技术争议与用户反馈
- 16.8 亿模式的争议
- 部分媒体质疑该数字存在 “数学游戏” 成分,实际可用组合受限于硬件物理极限(如悬架阻尼调节精度)和安全策略。但用户实测显示,自定义模式确实能带来差异化体验,例如将转向阻尼调至最大值,可模拟保时捷 911 的操控手感。
- 智驾与模式的协同
- 城市 NOA 在经济模式下更倾向于节能路线(如优先选择限速较低的道路),而在运动模式下会主动选择快速车道并提高变道频率。但部分用户反馈,在复杂路况下智驾系统的模式协同仍存在 “逻辑断层”,例如雪地模式下 NOA 的制动策略不够激进。
- 极端场景验证
- 2025 年 4 月湖南高速事故案例显示,SU7 在运动 + 模式下超速行驶(230km/h)时,车身稳定性仍优于同级别竞品,但紧急制动距离(100-0km/h)达 38.7 米,略高于官方数据(36.5 米),暴露了极端工况下的调校保守问题。
总结
小米汽车的驾驶模式体系展现了 “科技普惠” 与 “性能极致” 的双重追求:通过开放参数调节权限,满足极客用户的深度定制需求;依托智能系统,为普通用户提供 “一键式” 场景解决方案。尽管在模式协同和极端工况表现上仍有优化空间,但其创新的 “数字驾驶生态” 已重新定义了智能汽车的驾驶体验边界。未来随着 OTA 持续升级和用户数据积累,小米有望在个性化与实用性之间找到更优平衡,引领行业进入 “千人千面” 的驾驶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