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采购策略以 “技术自研 + 生态协同” 为核心,通过整合头部供应商、投资产业链企业及复用消费电子供应链经验,构建了覆盖核心零部件、智能系统及本地化生产的立体化采购体系。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核心零部件采购:双供应商策略与技术自研并行
- 动力电池: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双保险
小米汽车采用 “三元锂 + 磷酸铁锂” 双路线,高端车型(如 SU7 Max)搭载宁德时代 101kWh 三元锂电池,支持 800V 高压平台和 4C 超充,而标准版车型使用比亚迪弗迪电池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兼顾成本与安全性。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并非直接采购整装电池包,而是从宁德时代、比亚迪采购电芯后,自行完成电池包(Pack)的研发与组装,并首创 CTB(Cell to Body)一体化技术,将电池包上盖与车身地板结合,提升体积利用率至 77.8%。这种模式既降低对供应商的依赖,又通过自研技术(如倒置电芯设计、165 片气凝胶隔热材料)强化安全性能。
- 电机与电控:联合研发突破技术壁垒
驱动电机由汇川技术联合研发,V6s 系列转速达 21,000rpm,V8s 碳纤维转子电机转速更高达 27,200rpm,性能对标特斯拉。碳化硅(SiC)电控模块则采用博世沟槽栅 SiC MOSFET,虽目前依赖进口,但小米已启动自研 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未来计划实现关键芯片的自主可控。
- 智能驾驶与座舱:堆料式硬件 + 生态化软件
- 激光雷达:SU7 Pro/Max 搭载禾赛 AT128 超高清远距激光雷达,探测距离 300 米,同时通过投资速腾聚创强化供应链掌控。
- 芯片:智能座舱采用高通骁龙 8295 芯片,智能驾驶域控制器使用英伟达 Orin 芯片,功率芯片由英飞凌供应碳化硅模块。
- 算法:自研 BEV+Transformer 模型,城市 NOA 接管率 0.23 次 / 千公里,虽略逊于小鹏 XNGP,但通过生态数据反哺持续优化。
二、供应链管理:金字塔式分层与本地化协同
- 投资绑定策略
小米通过小米智造基金、顺为资本等投资近百家供应链企业,覆盖电池材料(瑞隆科技)、自动驾驶芯片(黑芝麻智能)、轻量化材料(蜂窝铝镁合金研发商)等领域,形成 “技术 + 资本” 双轮驱动。例如,投资某型材企业后,将蜂窝铝镁合金成本从 380 元 / 公斤压至 120 元,实现车规级量产,SU7 Ultra 白车身重量降至 320kg,较 Model Y 轻 18%。
- 京津冀本地化采购
零部件采购京津冀本地化率达 22%,天津延锋座椅、河北河钢汽车板等企业深度参与供应链。北京亦庄工厂通过 72 小时 JIT 配送体系,库存周转率提升至 18 次 / 年,同时复用富士康 SMT 产线 ±0.01mm 精度标准生产电控单元,确保制造一致性。
- VMI 中央仓与柔性生产
在亦庄建立 VMI(供应商管理库存)中央仓,实时监控 3000 余家供应商的产能、良品率数据,当某供应商良品率低于 95% 时,系统自动切换至备选方案,保障交付稳定性。同时,共建型材柔性产线,兼容多车型共线生产,单线改造成本仅 2 亿元,较传统冲压线降低 80%。
三、成本控制:轻量化与规模化双管齐下
- 材料革命降低车身成本
自研泰坦合金结合 9100T 压铸技术,后地板零件从 72 个减至 1 个,成本降低 23%。蜂窝铝镁合金的规模化应用使 SU7 Ultra 车身成本较钢铝混合结构降低 18%,按年产 30 万辆计算,年省 54 亿元。
- 生态分摊研发成本
小米汽车业务年亏损 62 亿元,但通过 “人车家” 生态协同,将智能座舱研发成本分摊至手机、家电业务,预计生态毛利率有望突破 25%。例如,SU7 Ultra 支持 30% 米家设备即插即用,未来通过用户数据反哺可进一步优化硬件设计。
- 产能爬坡与订单管理
2025 年 3 月交付量超 2.9 万台,全年目标上调至 35 万辆,一期工厂双班制月产能达 2.4 万台,二期工厂年产能 15 万辆将于年中投产。目前 SU7 系列未交付订单超 18 万台,按每月 3 万台交付速度需半年消化,产能瓶颈正逐步缓解。
四、挑战与应对
- 碳化硅芯片进口依赖
目前碳化硅芯片进口依赖度高达 87%,地缘政治风险可能冲击产能。小米通过投资芯联动力等企业,加速碳化硅模块国产化,同时自研 800V 高压平台提升集成度,降低对单一芯片的依赖。
- 电池安全与质量管控
2025 年 3 月 SU7 事故引发关注,小米采用双供应商随机混装策略(比亚迪 / 宁德时代电芯),未来需加强批次管理与用户知情权披露。同时,通过云端监测系统(每秒 800 + 信号检测)实时监控电池状态,降低热失控风险。
- 供应链透明度与用户信任
小米需进一步公开关键零部件供应商信息(如电池批次、芯片型号),并通过第三方认证强化质量背书,避免类似事故对品牌信誉的长期影响。
总结
小米汽车的采购体系以 “技术自研 + 生态投资 + 本地化协同” 为核心,通过双供应商策略保障供应安全,以投资绑定强化产业链控制,复用消费电子经验提升制造效率。尽管面临芯片进口依赖、电池安全等挑战,但其轻量化、规模化策略已初见成效,2025 年产能释放后有望实现盈亏平衡。未来,随着碳化硅芯片自研、固态电池布局及生态协同深化,小米汽车的供应链竞争力将进一步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