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开信息和用户反馈,小米汽车 SU7 自 2024 年交付以来,确实出现了多起与质量相关的问题,涉及智能驾驶系统、硬件故障、售后服务等多个维度。以下从具体问题、官方回应、用户影响及行业对比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核心质量问题及典型案例
- 智能驾驶系统缺陷
- 高速智驾误判导致事故:2025 年春节期间,杭州车主蒋先生驾驶 SU7 后驱标准版在高速启用 NOA 功能时,车辆无预警急减速至 33km/h,导致后车追尾。交警判定双方责任,但小米官方承认事故系 “误识别场景”,属于行业难题。
- 自动泊车功能失控:2024 年 11 月,70 余辆 SU7 因自动泊车系统 BUG 发生碰撞,小米通过 OTA 升级修复并承担维修费用。2025 年 1 月,因软件策略问题召回 30931 辆标准版车型,涉及智能泊车对静态障碍物探测异常。
- 传感器故障频发:提车次日激光雷达故障、倒车雷达失灵(如叶先生案例中雷达仅提前 1 秒报警)等问题,暴露出硬件品控和系统协同的短板。
- 硬件与装配问题
- 摄像头与空调故障:车质网投诉显示,2025 年 4 月有车主反映后摄像头螺丝开裂漏水、空调无法制冷制热等问题。
- 方向跑偏与车身异响:部分用户反馈新车行驶中方向偏移,维修后未彻底解决。
- 电池与安全争议
- 电池供应商混装:标准版车型随机搭载弗迪或宁德时代电池,事故车辆电池来源尚未明确,宁德时代否认涉事。
- 碰撞后起火与车门锁死:2025 年 3 月高速事故中,SU7 碰撞后起火致 3 人死亡,车门因断电无法打开,引发对电池安全设计和应急机制的质疑。
- 售后服务不足
- 网点覆盖不足:上海、湖北等地车主反映维修需排队半个月,部分省份仅省会有服务中心,补漆需往返 700 公里。
- 代步车服务缺失:普通车型维修期间不提供代步车,Ultra 版用户可享。
二、官方回应与处理措施
- 召回与软件升级:针对智能泊车问题,小米于 2025 年 1 月召回 3 万余辆标准版车型,通过 OTA 强化障碍物探测算法。
- 事故调查与补偿:对高速追尾事故,小米承担维修费用并补偿车主;对自动泊车集体故障,提供积分补贴。
- 电池安全声明:强调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具备 14 层物理防护,可抵抗 1000°C 高温,但未正面回应事故车辆起火原因。
- 售后网络扩张:启动授权服务合作伙伴招募,但进展缓慢,用户体验改善有限。
三、用户影响与行业对比
- 用户信任度下降:部分车主因智驾系统缺陷选择卖车,或对智能功能持谨慎态度(如蒋先生计划卖掉 SU7)。
- 与新势力对比:相比蔚来、小鹏等品牌,小米在售后服务网络密度、代步车政策等方面存在差距,且质量问题曝光频率较高。
- 行业共性挑战:智能驾驶误判、传感器可靠性等问题并非小米独有,但作为新进入者,其处理效率和透明度面临更高要求。
四、潜在风险与建议
- 潜在风险:
- 电池安全隐患:混装电池可能导致品控不一致,需关注后续事故中电池表现。
- 软件迭代压力:智能驾驶系统需持续优化,否则可能影响用户口碑。
- 购车建议:
- 优先选择高配版本:Max 版搭载激光雷达,智驾系统硬件冗余更高。
- 关注生产批次:2024 年 11 月后生产的标准版车型已通过 OTA 修复泊车问题。
- 试驾验证功能:重点测试高速 NOA、自动泊车等核心功能,观察传感器响应速度。
- 评估售后便利性:若所在城市无服务中心,需权衡维修成本。
五、总结
小米 SU7 的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智能驾驶系统、硬件品控和售后服务三大领域。尽管小米通过召回和 OTA 升级解决了部分问题,但高速智驾误判、电池安全争议等仍需进一步验证。对于消费者而言,需在智能化体验与质量稳定性之间谨慎权衡,建议关注官方后续改进措施及第三方长期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