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中配(以 SU7 Pro 为例)与高配(SU7 Max)的核心差异主要体现在动力性能、智能驾驶、舒适性配置及价格等方面,以下是具体对比:
一、动力与续航:性能与能耗的分水岭
- 动力系统
中配(Pro 版)采用单电机后驱布局,最大功率 220kW(约 299 马力),零百加速 5.28 秒,最高车速 210km/h。高配(Max 版)升级为双电机四驱,总功率达 495kW(673 马力),零百加速仅需 2.78 秒,极速提升至 265km/h。Max 版的双电机设计可实现更强劲的加速性能和更稳定的四驱操控,尤其适合追求驾驶激情的用户。
- 电池与续航
Pro 版搭载 94.3kWh 宁德时代神行电池,CLTC 续航 830 公里,支持 15 分钟补能 350 公里。Max 版配备 101kWh 宁德时代麒麟电池,CLTC 续航 800 公里,但得益于 800V 高压平台,15 分钟可补能 510 公里,充电效率显著提升。虽然 Max 版续航略短于 Pro 版,但其高压平台在长途出行中更具优势。
二、智能驾驶:硬件与功能的代际差异
- 智驾系统
Pro 版采用Xiaomi Pilot Pro 纯视觉方案,配备 1 颗英伟达 Orin 芯片(算力 84TOPS),支持高速 NOA(领航辅助)和基础自动泊车。Max 版升级为Xiaomi Pilot Max 视觉 + 激光雷达方案,搭载双 Orin-X 芯片(算力 508TOPS),新增激光雷达、后角向毫米波雷达,支持城市 NOA、代客泊车等高阶功能。Max 版的激光雷达可识别道路中的纸箱等非标准障碍物,而 Pro 版在相同测试中无法识别。
- 硬件配置
Max 版标配 1 颗禾赛 AT128 激光雷达、11 颗摄像头(含 8MP 前视双目)、3 颗毫米波雷达及 12 颗超声波雷达,而 Pro 版缺少激光雷达,仅依赖视觉传感器。这一差异使得 Max 版在复杂路况(如夜间、雨雾)下的安全性和通行效率更优。
三、舒适性配置:豪华体验的全面升级
- 悬挂与底盘
Max 版标配闭式双腔空气悬架 + CDC 自适应阻尼,支持高低(114-164mm)和软硬调节,可提升操控稳定性和滤震效果。Pro 版采用普通双叉臂 + 五连杆悬架,无空气弹簧,离地间隙固定为 120mm。此外,Max 版可选装倍适登 EVO T1 绞牙避震,进一步强化赛道性能。
- 内饰与座椅
Max 版座椅采用 Nappa 真皮材质,支持主驾 16 向电动调节、记忆功能及通风 / 加热。Pro 版座椅为仿皮材质,仅支持基础电动调节,无通风 / 加热功能。Max 版还标配电吸门、HUD 抬头显示、25 扬声器哈曼卡顿音响,而 Pro 版无这些配置。
- 轮毂与轮胎
Max 版提供 20 英寸花瓣轮毂(标配 Brembo 四活塞卡钳)及 21 英寸倍耐力 P ZERO 运动轮胎(前窄后宽设计),提升抓地力和视觉效果。Pro 版可选 19 英寸低风阻轮毂或 20 英寸轮毂,但无 Brembo 卡钳和后驱宽胎设计。
四、价格与定位:性能与性价比的权衡
- 售价差异
Pro 版售价 24.59 万元,Max 版售价 29.99 万元,差价约 5.4 万元。这一价差主要反映在动力、智驾硬件、悬挂及舒适性配置上。
- 适用场景
- Pro 版:适合注重长续航(830km)和基础智驾功能的用户,日常通勤和长途出行性价比突出。
- Max 版:适合追求极致性能(2.78 秒破百)、高阶智驾(城市 NOA)及豪华体验的用户,尤其适合科技爱好者和性能玩家。
五、总结:按需选择,理性决策
- 选 Pro 版:若预算有限且以日常使用为主,Pro 版的长续航和基础配置已足够满足需求,性价比更高。
- 选 Max 版:若预算充足且追求顶级性能、高阶智驾及豪华体验,Max 版的双电机四驱、空气悬架、激光雷达等配置值得投资。
此外,Max 版的 800V 高压平台和更先进的充电技术,在未来充电设施普及后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建议根据个人驾驶习惯、预算及对科技配置的需求综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