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的智驾怎么样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5-01 01:35:19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的智能驾驶系统(Xiaomi HAD)是其首款量产车型小米 SU7 的核心卖点之一,经过多次 OTA 升级和技术迭代,目前已具备 L2 级辅助驾驶能力,并在部分城市开放了城市 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以下从技术配置、实际体验、竞品对比、安全性及未来规划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技术配置与功能表现


1. 硬件架构


  • 传感器方案
    • 标准版(如 SU7 Pro):配备 11 颗高清摄像头(含 2 颗前视、4 颗环视)、1 颗毫米波雷达、12 颗超声波雷达,无激光雷达,算力为 84TOPS(单英伟达 Orin 芯片)。
    • 高配版(如 SU7 Max/Ultra):新增 1 颗 128 线激光雷达、4 颗毫米波雷达和 2 颗侧视摄像头,形成 “11V5R1L” 多传感器融合方案,算力提升至 508TOPS(双 Orin 芯片)。

  • 算法能力
    • 采用端到端大模型架构,整合感知、预测、规划环节,减少模块化误差,提升决策效率。
    • 接入 VLM 视觉语言大模型,优化复杂场景(如施工路段、丁字路口)的识别与交互能力。


2. 功能覆盖


  • 高速 NOA:支持自动变道、超车、上下匝道,最高时速 135km/h,AEB(自动紧急制动)可识别车辆、行人、二轮车。
  • 城市 NOA:2025 年 4 月启动用户测试,5 月开通北京、上海等 10 城,8 月计划全国覆盖,但受法规限制仍属 L2 级辅助驾驶。
  • 自动泊车:支持窄车位泊车、离车泊入,精度达 5cm,但存在误判静态障碍物案例。
  • 全场景智驾:通过 OTA 升级(如 2025 年 2 月的 HyperOS 1.5.5 版本)实现 “车位到车位” 无缝衔接,覆盖高速、城市道路及停车场。

二、实际体验与用户反馈


1. 优点


  • 生态互联:小米手机用户可无缝连接车机系统,控制智能家居设备,交互流畅。
  • 自动泊车:对新手友好,窄车位泊车成功率高,支持地锁识别和自动熄火。
  • 轨迹平滑:端到端模型优化后,急加速 / 刹车减少,行驶更拟人,变道逻辑贴近人类驾驶习惯。

2. 缺点


  • 复杂场景处理不足
    • 施工区域、障碍物识别存在误判,紧急刹停或变道异常频发(如高速突然减速、城区变道生硬)。
    • 暴雨、浓雾等极端天气下,传感器性能下降,跟车距离拉大。

  • 决策犹豫:并道时不亮转向灯提醒后车,后车加速贴近时易中断操作。
  • 覆盖率低:部分城市毛细血管路未覆盖,NOA 与 LCC(车道居中)切换导致速度波动,路口需手动接管。

三、竞品对比


维度小米 SU7华为 ADS 3.0(问界 M9)小鹏 XNGP(G9)特斯拉 FSD
硬件算力508TOPS(双 Orin)800TOPS(双昇腾 610)508TOPS(双 Orin-X)144TOPS(自研芯片)
传感器激光雷达 + 多摄像头3 颗激光雷达 + 360 度覆盖双 Orin-X + 视觉主导纯视觉(8 摄像头)
城市 NOA10 城开放(2025 年 5 月)全国开放全国开放仅北美测试
数据积累初期(依赖 OTA 迭代)日均 490 万公里(华为系)超 1 亿公里(小鹏)超 70 亿公里(全球)
生态小米智能家居鸿蒙生态全场景语音交互

四、安全性与法规


1. 安全认证


  • C-NCAP 2024 版:综合得分率 93.5%,主动安全得分率 95.25%,但用户事故案例(如施工路段碰撞)引发质疑。
  • 冗余设计:高配版硬件冗余度较高,但标准版传感器配置较低,存在安全隐患。

2. 法规限制


  • 中国尚未开放 L3 级自动驾驶,小米智驾仍属 L2 级,宣传需强调 “辅助驾驶”。
  • 工信部要求车企规范宣传,禁止使用 “自动驾驶” 等术语,小米在上海车展调整策略。

五、未来规划与 OTA 能力


1. 技术升级


  • 硬件迭代:计划引入 192 线激光雷达、4D 毫米波雷达,提升极端天气感知能力。
  • 算法优化:通过 DriveLM 多模态大模型(参数规模 2800 亿)提升复杂路口决策效率。

2. 功能扩展


  • 城市 NOA:2025 年 8 月计划全国覆盖,但需解决算力和数据积累短板。
  • V2X 车路协同:接入国家智能网联平台,试点 5G-A 通感算一体基站。

3. OTA 能力


  • 频繁更新,如 2025 年 2 月 1.5.5 版本新增全场景智驾、城市领航辅助,优化变道逻辑。
  • 计划通过 OTA 升级实现 L3 级功能,但需等待法规开放。

六、总结与建议


1. 优势


  • 生态互联:小米生态用户体验极佳,车机交互流畅。
  • 硬件配置:高配版传感器和算力处于行业中上水平。
  • OTA 迭代:系统更新快,功能持续优化。

2. 不足


  • 复杂场景处理:施工区域、极端天气表现不稳定。
  • 数据积累:用户基数小,路测数据不足,算法成熟度待提升。
  • 法规限制:L3 功能尚未开放,宣传受限。

3. 适用用户


  • 小米生态用户:追求 “人车家” 无缝连接。
  • 新手司机:依赖自动泊车和基础辅助功能。
  • 性价比需求者:高配版硬件性价比优于华为、小鹏。

4. 建议


  • 谨慎使用:复杂路况(如施工路段)建议手动接管。
  • 关注 OTA:定期更新系统,体验新功能优化。
  • 理性看待宣传:区分 “辅助驾驶” 与 “自动驾驶”,避免过度依赖。

七、信息验证与缺口


  • 政策细节:小米未获得 L3 测试牌照,智驾仍属 L2 级。
  • 极端天气测试:缺乏官方系统性数据,用户反馈暴雨下感知能力下降。
  • 长期可靠性:用户反馈长期使用中存在高速异常减速,但无第三方长期评测。

综上,小米智驾在功能丰富度和生态互联上有显著优势,但复杂场景处理和数据积累仍需提升。若注重性价比和生态体验,小米是中高端市场的务实选择;若追求顶尖智驾能力,建议考虑华为、小鹏等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