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代加工模式是其快速切入汽车行业的重要战略布局,结合了自建工厂与外部合作的双重路径。以下从合作模式、生产进展、行业影响及未来挑战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代工合作的核心模式与合作伙伴
- 与北汽集团的深度绑定
小米 SU7 的生产主要由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简称 “北汽越野”)代工完成。根据工信部 2023 年 12 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目录,小米 SU7 的制造商明确标注为北汽越野,这意味着该车型的生产制造环节完全依托北汽的生产线。双方的分工模式为:
- 小米主导:负责产品定义、智能座舱开发、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及市场推广。例如,小米 SU7 搭载的 HyperOS 系统与激光雷达方案均为自主研发。
- 北汽执行:提供成熟的整车制造能力,包括冲压、焊装、涂装等工艺。北汽越野的工厂具备年产 15 万辆的产能,且通过了小米的严苛品控标准。
- 供应链协同与成本控制
小米通过整合宁德时代、比亚迪(提供电池)、汇川技术(电机)等头部供应商,构建了高效的供应链体系。例如,小米 SU7 的电芯由宁德时代和弗迪电池(比亚迪子公司)联合供应,确保了电池性能与成本的平衡。此外,北汽的分级供应链体系帮助小米降低零部件采购成本约 20%-40%。
二、生产布局与产能爬坡
- 自建工厂与代工并行
小米在北京亦庄的超级工厂采用 “前店后厂” 模式,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该工厂配备 700 余台机器人,实现冲压、涂装等六大工艺 100% 自动化,每 76 秒可下线一台 SU7。目前工厂产能已提升至单月 3 万辆,2024 年累计交付量突破 18 万辆。
与此同时,小米仍依赖北汽越野的代工产能。例如,2024 年 4 月小米 SU7 锁单量超 8.8 万台,仅靠自建工厂难以满足需求,北汽的代工产能成为重要补充。
- 新车型的生产规划
小米第二款车型YU7(中大型 SUV)已进入试生产阶段,计划 2025 年 6-7 月上市。该车型将主要由小米二期工厂(年产能 15 万辆)生产,但若产能紧张,可能引入东风集团等新代工伙伴。
三、行业影响与政策适配
- 对新能源汽车代工模式的示范效应
小米的代工合作延续了新势力的传统路径(如蔚来与江淮、小鹏与海马),但通过 “技术主导 + 制造外包” 的模式,规避了自建工厂的重资产投入风险。这种模式被业界视为 “轻资产转型” 的典型案例,尤其适合跨界造车企业。
- 政策合规性与潜在挑战
2018 年工信部发布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允许代工生产,小米与北汽的合作符合该政策框架。然而,2025 年拟出台的新代工管理办法可能要求被代工企业满足 “近三年研发投入超 40 亿元” 等条件。小米目前的研发投入(2024 年 Q1 为 51 亿元)虽达标,但需持续投入以维持合规性。
四、未来挑战与战略调整
- 产能与交付压力
小米 SU7 的订单交付周期曾长达 50 周,反映出产能瓶颈。尽管通过双班生产(24 小时不间断)和供应链动员缓解了压力,但 2025 年目标交付 45 万辆(含 YU7)仍需进一步扩充产能。代工模式虽能快速提升产量,但过度依赖外部产能可能导致质量管控难度增加。
- 技术自主化与品牌定位
小米正加大核心技术投入,例如自研电池 CTB(Cell to Body)技术和 800V 碳化硅平台,以减少对供应商的依赖。此外,小米计划在 2025 年推出第三款车型 “昆仑” SUV,定位高端市场,可能采用自研电机 + 自建工厂的模式,以强化品牌高端化形象。
- 代工模式的可持续性
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代工模式的成本优势可能被削弱。例如,特斯拉上海工厂通过一体化压铸技术将生产成本降低 30%,而小米若长期依赖代工,可能难以在成本上与之抗衡。因此,小米未来或逐步转向 “自建为主、代工为辅” 的混合模式。
总结
小米汽车的代加工策略是其 “生态链 + 轻资产” 模式在汽车领域的延伸,通过整合北汽的制造能力与自身的技术优势,实现了快速量产与市场渗透。然而,面对产能压力、政策变化及行业竞争,小米需在代工与自建之间找到平衡,以确保长期竞争力。这一模式不仅为跨界造车提供了参考,也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分工细化与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