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代工合作的背景与过程
- 资质借用阶段
2023 年 11 月,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 首次在工信部《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亮相,申报企业为北汽越野。这意味着小米在尚未获得独立生产资质时,借用了北汽越野的资质进行生产,尾标暂定为 “北京小米”。
- 代工生产的实质
尽管使用北汽越野的资质,但小米汽车的实际生产仍在北京亦庄的自建工厂进行。北汽越野的角色更多是提供生产资质支持,而非直接参与制造。这一模式与蔚来早期借用江淮资质的情况类似。
二、代工合作的终止与自主生产
- 独立资质的获得
2024 年 7 月,工信部第 385 批公告显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获得独立生产资质,尾标由 “北京小米” 改为 “小米”。这标志着小米结束了对北汽越野的资质依赖,转向完全自主生产。
- 自建工厂的投产
小米在北京亦庄的超级工厂于 2024 年 3 月正式揭幕,一期工厂年产能规划为 15 万辆,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投产。工厂采用高度自动化生产线,引入超过 700 个机器人,实现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汽车工厂已实现月产能 1.2 万辆,并计划全年交付 35 万辆。
三、代工合作的其他传闻与澄清
- 富士康与长城汽车的传闻
部分非权威来源(如摘要 7、摘要 24)曾提及富士康或长城汽车可能参与代工,但这些信息缺乏官方确认或工信部公告支持。事实上,小米创始人雷军在 2024 年 7 月明确表示,小米汽车 “不代工、不收购”,坚持自主生产。
- 北汽蓝谷的否认
2023 年 10 月,市场曾传言北汽蓝谷(北汽新能源)为小米代工,但北汽蓝谷官方回应称 “未有相关信息”。这一传闻未被后续权威报道证实。
四、代工模式的行业意义
- 新势力造车的常见路径
小米选择先代工后自建的模式,与蔚来、小鹏等新势力车企的发展路径相似。代工有助于快速获得生产资质和产能,而自建工厂则能确保核心技术掌控和质量把控。
- 小米的战略选择
雷军曾公开表示,小米在造车初期考虑过代工和收购,但最终决定 “从核心技术干起”,避免重蹈手机行业轻资产模式的覆辙。这一决策体现了小米对汽车产业长期投入的决心。
总结
小米汽车的代工合作经历了从 “资质借用” 到 “自主生产” 的转变:
- 初期阶段(2023-2024 年):借用北汽越野的生产资质,实际生产仍在自建工厂进行。
- 当前阶段(2024 年 7 月至今):已获得独立生产资质,完全依赖北京亦庄的自建工厂,代工合作终止。
这一过程既体现了新势力车企在资质获取上的共性策略,也反映了小米对核心技术和生产自主权的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