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生产主体是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其生产基地位于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 的自建工厂,该工厂被称为 “小米汽车超级工厂”。以下是具体信息:
一、生产资质与企业变更
- 独立造车资质
2024 年 7 月,工信部第 385 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显示,小米汽车的生产企业名称正式由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变更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这标志着小米完全取得独立造车资质,无需再借助北汽的生产资质。
- 前期合作背景
2023 年 11 月,小米首款车型 SU7 首次申报时,生产企业名称为北汽越野车公司,外界推测小米 “借用” 了北汽资质。但实际生产地址仍为小米自建工厂所在地(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环景路 21 号院),说明小米从一开始就计划自主生产。
二、自建工厂的规模与产能
- 工厂布局与建设
- 一期工厂:
- 占地面积约 72 万平方米,2022 年 4 月开工,2023 年竣工,年设计产能 15 万辆。通过优化产线流程,2024 年实际交付量达 13.68 万辆,接近满产。
- 工厂配备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工艺,以及大压铸和电池车间,并建有 2.5 公里测试跑道和 29 个研发实验室,每 76 秒可下线一台小米 SU7。
- 二期工厂:
- 紧邻一期工厂,2024 年 7 月拿地,2025 年 3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竣工,7-8 月投产,年产能 15 万辆。投产后,两座工厂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支撑 2025 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
- 二期工厂还规划了 52 公顷的三期用地,未来总面积可能扩展至 105 公顷,形成 “超级工厂矩阵”。
- 一期工厂:
- 产能爬坡与交付进展
- 2024 年 4 月,一期工厂日产能约 300 辆,月产能提升至 1.2 万辆。
-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累计交付 21.61 万台,剩余 13.39 万台需在 39 周内完成,周均交付需近 7000 台。为此,一期工厂已开启双班生产,月产能提升至 2.2 万台,二期投产后或进一步优化至 3.5 万台 / 月。
三、供应链与技术合作
- 核心零部件供应
- 电池:宁德时代提供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弗迪电池供应磷酸铁锂电池,部分车型由小米自行 PACK。
- 电机: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为 SU7 系列提供驱动电机,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则支持 SU7 Max/Pro 和 YU7 等高性能车型,部分车型采用自研电机技术。
- 其他零部件:包括汇川技术(驱动电机)、拓普集团(空气悬架)、华域汽车(车身零部件)等数十家供应商参与供应链。
- 技术研发与生态协同
- 小米汽车工厂集成了智能车间和测试跑道,支撑 SU7 Ultra 的 800V 高压平台与高阶智驾研发。
- 大兴区瀛海镇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预计 2025 年 5 月投产,为小米汽车提供电控系统、智能网联设备等配套,年产能可达 37 万辆。
四、未来规划与战略
小米汽车的目标是成为全球前五大汽车制造商,为此投入 630 亿元建设工厂,并计划通过持续扩展产能和技术创新巩固市场地位。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供应链的进一步优化,小米有望在 2025 年实现交付量的大幅跃升,同时为后续车型(如 SU7 Ultra、YU7)的量产奠定基础。
总结:小米汽车由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生产,工厂位于北京亦庄,分为两期建设,总产能达 30 万辆 / 年。该工厂集研发、生产、测试于一体,核心零部件与宁德时代、汇川技术等企业合作,但整车制造完全由小米主导。这一模式体现了小米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和技术自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