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 的车厂信息可以从生产主体、工厂布局、产能规划及合作伙伴四个维度展开,结合最新动态与技术亮点,展现其作为小米汽车核心制造基地的全貌:
一、生产主体与工厂布局
小米 SU7 的生产主体是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其核心制造基地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这里也是小米汽车总部、研发中心及销售总部的所在地。该工厂总占地面积达 71.8 万平方米,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体验于一体的智能汽车产业园,包含六大核心车间:冲压、压铸、车身、涂装、电池和总装。
工厂分两期建设:
- 一期工厂:2022 年 4 月动工,2023 年 6 月竣工,2024 年 4 月正式投产。初期设计年产能为 15 万辆,但通过双班制生产和产线优化,实际月产能已提升至 2.4 万辆,2024 年累计交付超 13.5 万辆。
- 二期工厂:2024 年 7 月启动建设,计划 2025 年三季度投产,设计年产能同样为 15 万辆。两期工厂投产后,总产能将达到 30 万辆 / 年,2025 年小米汽车的交付目标已上调至 35 万辆。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 SU7 初期曾由北汽越野车代工生产(产品型号为 BJ7000MBEVR2),但随着自建工厂的投产,小米汽车已实现自主生产。
二、产能与生产效率
小米汽车工厂采用高度自动化生产,关键工艺环节(如冲压、焊接、涂装)实现 100% 机器人操作,共有超过 700 个机器人服务于生产线。工厂每小时可生产约 40 辆小米 SU7,平均每 76 秒就有一台新车下线。
2024 年,小米 SU7 的产能利用率已接近 200%,月均交付量从初期的数千辆快速提升至 2025 年 3 月的 2.9 万辆。截至 2025 年 3 月 18 日,小米 SU7 累计交付量突破 20 万辆,其中 SU7 Ultra 上市三天大定订单即达 1.9 万辆,显示出强劲的市场需求。
三、核心技术与供应链
小米 SU7 的生产依托多项自研技术与供应链创新:
- 制造工艺:采用全球领先的大压铸技术,使用自研 “泰坦合金” 材料,通过人工智能仿真建模从 1016 万种配方中筛选出最优方案,实现车身零部件的 “多合一” 集成化生产,提升强度与稳定性的同时降低重量。
- 电池与动力系统:
- 标准版后驱车型搭载襄阳弗迪的磷酸铁锂电池组;
- Pro 版后驱与 Max 版四驱车型采用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组;
- 电机由汇川联合动力和联合电子提供,四驱版峰值功率达 495kW,百公里加速仅需 2.78 秒。
- 智能系统:搭载Xiaomi Pilot 智能驾驶系统与基于 HyperOS 的智能座舱,芯片采用高通骁龙 8295,支持多模态交互与生态互联。
- 供应链本地化:70% 的零部件来自京津冀产业链,包括首钢的硅钢、经纬恒润的激光雷达、拓普集团的空气悬架等,形成高效协同的区域产业集群。
四、合作伙伴与未来规划
小米 SU7 的生产链涉及超过 50 家核心供应商,涵盖电池、电机、热管理、智能网联等领域:
- 宁德时代:提供三元锂电池,并合作开发超电子通路技术;
- 博世:供应 ABS 制动系统与 ESP10 控制系统;
- 华域三电:提供压缩机;
- 赛普拉斯半导体:支持数字钥匙芯片;
- 普利司通:供应轮胎。
未来,小米汽车计划进一步拓展产能与产品线:
- 二期工厂投产后,将主要生产小米 YU7(定位中高端轿车),而一期工厂专注于 SU7 系列;
- 2026 年将推出大型增程 SUV(代号 MX11),进一步完善车型矩阵。
总结
小米 SU7 的车厂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小米汽车超级工厂,不仅是小米汽车首款量产车型的制造核心,更代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高度与智能制造水平。通过自研技术、供应链整合与产能优化,小米汽车正快速从 “科技跨界者” 成长为具备全产业链能力的汽车制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