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空调的初期生产主要依赖外部代工厂,其中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是其核心合作伙伴。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首款产品与长虹的深度合作
小米空调的首款产品——2018 年推出的米家互联网空调(型号 KFR-35GW/01ZM (M1)),其生产委托方为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制造商为小米生态链企业北京智米科技。这一合作模式体现了小米 “轻资产” 策略:
- 智米科技负责产品设计、智能化功能开发及品牌运营,例如通过米家 APP 实现远程控制、语音交互等功能。
- 长虹则提供成熟的生产线、压缩机技术(如全直流变频技术)及质量管控体系。例如,长虹的 “0.1 度精微感控温”“专利风道设计” 等技术被应用于小米空调,确保能效比和静音效果。
这一合作在 2017 年就已启动。当时,长虹为小米代工的 “米家全变频空调” 通过国家 3C 认证,四川长虹相关人士明确表示 “小米空调的部分型号由长虹代工”。
二、长虹的代工角色与优势
作为老牌家电企业,长虹在小米空调初期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 技术背书:
- 长虹拥有 2000 余人的研发团队,在空调领域积累了 2000 多项专利,包括电子膨胀阀控制技术、弧形蒸发器设计等,这些技术直接提升了小米空调的性能(如超一级能效、快速冷暖)。
- 例如,小米互联网空调的 “自动清洁” 功能(通过结霜 - 化霜 - 烘干三步除菌)即基于长虹的蒸发器自清洁技术。
- 产能支持:
- 长虹在绵阳、中山等地的空调生产基地年产能超千万台,能够满足小米初期的市场需求。2019 年,小米空调销量突破百万台,长虹的产能保障是关键因素之一。
- 成本控制:
- 长虹作为规模化代工厂,通过集约化生产降低了小米空调的制造成本,使其在 1.5 匹机型上实现了 2000 元左右的价格优势,与传统品牌形成差异化竞争。
三、代工模式的演变与扩展
随着市场需求增长,小米逐渐引入更多代工厂:
- TCL:
- 代工型号包括 X 系列、柔风系列,主打 “健康柔风” 概念,采用 TCL 的 “柔风叶片” 技术,通过微孔导风减少直吹刺激。
- 例如,小米柔风空调(1.5 匹 / 超一级能效)售价 2699 元,其核心部件(如美芝压缩机)与 TCL 同价位产品共享供应链。
- 海信:
- 代工 C 系列,侧重性价比,例如小米 C1 空调(1.5 匹 / 三级能效)售价约 1700 元,采用海信的 “双模变频” 技术,兼顾制冷速度与节能。
- 模式升级:
- 2024 年后,小米从 “包工包料” 转向 “带料加工”,即自主采购核心部件(如压缩机、芯片),委托工厂组装。例如,小米与松下合作开发的压缩机技术,被应用于高端机型。
四、自建工厂的布局
2024 年,小米开始在武汉建设智能家电工厂,计划 2025 年投产,初期聚焦空调生产。该工厂将实现:
- 全流程自动化:引入 AI 质检、机器人装配,预计年产能 600 万台。
- 技术闭环:整合小米在手机、汽车领域的智能制造经验,例如采用与小米汽车工厂类似的 MES 系统,提升生产效率。
- 成本优化:自建工厂可降低代工费用,预计将空调毛利率从 15% 提升至 20% 以上。
不过,自建工厂短期内不会完全取代代工厂。2024 年,长虹、TCL 等仍承担小米约 70% 的空调产能,而武汉工厂初期将主要生产高端机型(如中央空调)。
总结
小米空调的 “原工厂” 可概括为:
- 起点:2018 年首款产品由长虹代工,智米科技负责设计。
- 扩展:2019 年后引入 TCL、海信,形成多代工厂体系。
- 未来:2025 年武汉自建工厂投产后,逐步实现 “自研 + 自产”,但代工模式仍将长期存在。
这一发展路径体现了小米 “生态链 + 代工 + 自建” 的混合策略,既快速切入市场,又通过技术积累提升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