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各版本交付周期(2025 年 5 月)
- 标准版
- 预计交付时间:46-49 周(约 11-12 个月)
- 核心原因:作为入门款车型,标准版订单占比高(约 35%),但生产线优先保障高配车型产能。此外,磷酸铁锂电池供应波动(宁德时代为主供)导致生产节奏放缓。
- Pro 版
- 预计交付时间:45-48 周(约 11 个月)
- 核心原因:激光雷达(禾赛 AT128)和 Orin-X 芯片(英伟达)供应紧张,需按批次分配产能。
- Max 版
- 预计交付时间:42-45 周(约 10-11 个月)
- 核心原因:双电机四驱系统(联合电子)和 800V 高压平台(比亚迪弗迪)的供应链成熟度较高,产能占比达 60%。
- Ultra 版
- 预计交付时间:18-21 周(约 4.5-5 个月)
- 核心原因:作为顶配车型,采用模块化生产(碳纤维部件由常州工厂直供),且订单量相对较少(占比约 5%)。
二、产能与供应链瓶颈
- 工厂产能
- 北京亦庄工厂当前月产能约 2.5 万辆(双班制),但实际交付量受零部件到货节奏限制,4 月交付量为 2.8 万辆。
- 二期工厂(年产能 15 万辆)预计 2025 年 6 月投产,届时整体产能有望提升至 4.5 万辆 / 月。
- 供应链关键节点
- 电池:标准版搭载的磷酸铁锂电池(宁德时代)月供应量约 1.2 万套,Max 版三元锂电池(宁德时代)月供应 1.5 万套。
- 芯片:车规级 MCU(英飞凌)和 Orin-X 芯片(英伟达)进口周期长达 12 周,导致生产排期波动。
- 智能驾驶:激光雷达(禾赛 AT128)产能爬坡缓慢,月供应量仅 3000 套。
三、区域交付差异
- 主力市场:华东、华南地区因订单密集,交付周期较全国平均延长 2-3 周。
- 合肥地区:作为小米汽车重要市场,本地交付中心(包公大道)优先分配产能,标准版交付周期较全国缩短约 10%(约 42-45 周)。
- 物流时效:合肥至周边城市(如南京、武汉)的运输时间约 3-5 天,偏远地区(如哈尔滨)需额外 7-10 天。
四、加速提车策略
- 配置选择:
- 优先选择Max 版 + 基础选装包(如常规车漆、黑色内饰),可进入 “现车资源池”(占比约 30%)。
- 避免小众颜色(如璀璨洋红需额外等待 8 周)和定制配置(如 21 英寸轮毂)。
- 订单管理:
- 通过小米汽车 App实时监控排产进度,每 1 万号对应约 1.5 周等待时间。
- 关注官方 “产能冲刺计划”(如老用户置换享 3 周优先通道)。
- 经销商协作:
- 部分小米之家提供 “转单” 服务(承接其他用户退订车辆),需支付 3000-5000 元加急费。
- 参与合肥本地购车补贴活动(如瑶海区最高 1.5 万元补贴),可同步缩短交付周期。
五、风险提示
- 供应链波动:若 Q2 车规级芯片进口受阻,交付周期可能再延长 4-6 周。
- 政策影响: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反补贴税若落地,可能分流部分产能至海外仓。
- 竞品冲击:极氪 007 改款(4 月上市)及智界 S9(5 月交付)可能引发价格战,导致订单波动。
六、历史交付数据参考
时间节点 | 交付量(累计) | 未交付订单 | 平均交付周期 |
---|---|---|---|
2024 年 4 月 | 7,058 辆 | 88,063 辆 | 28-36 周 |
2024 年 11 月 | 100,000 辆 | 132,000 辆 | 35-42 周 |
2025 年 3 月 | 191,000 辆 | 180,000 辆 | 40-48 周 |
2025 年 4 月 | 220,000 辆 | 170,000 辆 | 42-49 周 |
(数据来源:)
七、官方建议
小米汽车官方建议消费者通过小米汽车 App查询实时交付周期,并关注每月 15 日的产能更新公告。若急需用车,可考虑选择Ultra 版或参与限时改配活动(如璀璨洋红车漆更换)。
总结:当前购买小米 SU7,标准版需等待约 11-12 个月,Max 版约 10-11 个月,Ultra 版最快 4.5 个月。合肥地区用户可通过本地补贴和优先产能分配缩短约 10% 的交付时间。建议密切关注二期工厂投产进度(预计 6 月),届时交付效率有望显著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