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是智商税吗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5-01 15:04:44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关于小米汽车是否属于 “智商税”,需要结合产品定位、技术实力、用户反馈及市场竞争等多维度综合分析。以下是基于现有信息的客观评价:

一、产品定位与核心竞争力


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 SU7 定位中高端纯电轿车,价格区间 21.59 万 - 29.99 万元,主打 “科技平权” 理念,试图通过高性价比和智能生态打破传统车企定价逻辑。其核心优势包括:
  1. 动力与续航:双电机四驱版零百加速 2.78 秒,CLTC 续航最高 800 公里,充电 15 分钟可补能 500 公里(800V 高压平台),性能参数对标特斯拉 Model 3 Performance。
  2. 智能生态:搭载澎湃 HyperOS 系统,支持车家互联(如远程控制米家设备)、语音交互(小爱同学)及高阶智驾(城市 NOA),生态协同效应显著。
  3. 安全性能:中保研碰撞测试全项 G + 评级,车身采用 90.1% 高强度钢铝混合结构,标配 7 安全气囊,被动安全表现行业领先。

二、争议点与用户反馈


  1. 智驾系统的可靠性争议
    低配版 SU7(未配备激光雷达)的智驾功能被用户诟病为 “智商税”。西安车主反馈,在高速智驾模式下因系统未识别路桩导致碰撞,售后称 “低配版需人为接管”。此外,安徽某高配版车型在施工路段智驾时仅留给司机 1 秒反应时间,最终撞车起火致 3 人遇难,引发对智驾安全性的信任危机。用户协议中 “必须随时接管车辆” 的条款被质疑为 “甩锅设计”。
  2. 硬件配置的差异化策略
    小米 SU7 通过高低配区分核心安全配置(如激光雷达仅顶配标配),被批评 “安全不平等”。例如,低配版缺失激光雷达导致智驾能力受限,而竞品极氪 007 在同价位已全系标配 800V 平台和高阶智驾硬件。
  3. 品控与服务短板
    第三方评测显示,26.2% 的 SU7 车主遭遇过非人为故障,主要集中在车身附件及电器问题(如驾驶辅助系统故障、部件开裂)。车漆易刮花、悬挂偏硬、售后服务网点不足(平均 1 个网点服务 1667 台车)等问题也被多次投诉。
  4. 定价与成本倒挂
    小米汽车 2024 年每辆车平均亏损 4.53 万元,硬件利润率控制在 1% 以下,依赖软件服务和生态协同盈利。这种 “硬件亏本 + 软件盈利” 模式引发争议,部分用户认为 “为未来付费” 的逻辑缺乏当下价值支撑。

三、竞品对比与市场表现


  1. 同价位车型对比
    • 极氪 007:20.99 万元起售,全系 800V 平台、870km 续航、422 马力,充电 15 分钟补能 610km,综合性能优于 SU7 Pro 版。
    • 比亚迪汉 EV:21.98 万元起售,续航 715km,品牌认可度高,电池技术成熟,但智能化较弱。
    • 小鹏 P7+:18.68 万元起售,智驾系统和舒适性配置全系标配,性价比突出。

  2. 市场反馈分化
    小米 SU7 凭借高颜值和生态优势吸引年轻用户,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 2.9 万台,但订单积压超 18 万台,等车周期普遍超过 30 周。智驾事故和品控问题导致部分用户转向竞品,如小鹏 G6 在 2025 年 4 月周交付量反超小米。

四、技术投入与长期价值


  1. 研发实力
    小米汽车累计投入超 130 亿元研发费用,获得超 1000 项专利,在三电系统、智能底盘、端到端智驾等领域取得突破。例如,SU7 的端到端智驾系统通过 10 亿公里仿真训练,可处理 “鬼探头” 等极端场景。
  2. 生态协同潜力
    小米生态用户占比达 8.3%(通过 UWB 数字钥匙连接),未来计划通过自动驾驶订阅、车联会员等软件服务盈利。若能实现 “硬件引流 + 软件变现”,可能重塑行业盈利模式。

五、结论:是否为智商税?


核心判断标准:产品是否物有所值,是否符合用户需求。
  1. 对科技爱好者
    小米 SU7 的高性能、智能生态及 OTA 升级能力具有吸引力,适合追求新鲜体验且愿为未来技术买单的用户。但需注意智驾系统的局限性,建议选择高配版并保持驾驶注意力。
  2. 对实用主义者
    同价位竞品在续航、充电速度、服务网络等方面更具优势。若注重稳定性和性价比,极氪 007、比亚迪汉 EV 等车型可能更合适。
  3. 对小米生态用户
    车家互联功能提升使用便利性,适合已有米家设备的用户。但需权衡智驾事故风险和服务短板。

总结:小米汽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 “智商税”,但其产品力存在显著分化 —— 高配版在性能和智能化上具备竞争力,低配版则因配置阉割和品控问题可能让用户感到 “不值”。消费者需根据自身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决策,若重视智驾安全和服务体验,建议谨慎选择;若追求科技尝鲜和生态协同,可考虑高配车型并密切关注 OTA 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