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 在碰撞测试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其安全性设计与技术配置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但近期的实际事故也暴露出智能驾驶系统与应急机制的潜在风险。以下是综合分析:
一、权威碰撞测试成绩:国内顶尖水平
1. C-NCAP 五星认证
- 综合得分率 93.5%:在 2024 版 C-NCAP 测试中,小米 SU7 Max 以 93.5% 的综合得分率斩获五星评级,远超行业平均水平(8.7%)。
- 细分项目亮点:
- 主动安全:得分 95.25%,AEB 自动紧急制动和灯光效能接近满分,尤其在夜间行人识别测试中表现优异。
- 乘员保护:得分 94.31%,高强度车身结构与气囊协同作用,碰撞中乘员生存空间最大化。
- 行人保护:得分 90.42%,优化前舱吸能设计,行人头部和腿部保护超出行业平均 13.14%。
2. 中保研(C-IASI)全优评级
- 三大维度全 G+:在 2024 年中保研测试中,小米 SU7 在车内乘员安全、车外行人安全、车辆辅助安全均获最高等级 G+,成为唯一全优轿车。
- 极限场景表现:
- 25% 小偏置碰撞:采用 “车轮旋转 + 车体滑移 + 车身强化” 方案,A 柱无变形,乘员舱结构完整。
- 侧面碰撞:2000MPa 超高强度热成型钢车门横梁与防脱钩设计,有效保护乘员与电池安全。
二、安全技术配置:软硬结合的防护体系
1. 被动安全设计
- 铠甲笼式钢铝混合车身:高强度钢和铝合金占比 90.1%,最高强度达 2000MPa,扭转刚度 51000N・m/deg,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 7 气囊全系标配:包括副驾异形气囊、远端气囊和后排下弯式气帘,覆盖前后排乘员。
- 电池安全:
-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电池仓与乘员舱地板融合,提升抗冲击能力。
- 电芯定向防爆设计:通过 200 多项安全测试,碰撞后电池包零起火。
2. 主动安全系统
- 激光雷达 + 多传感器融合:Max 版配备禾赛 128 线激光雷达,配合 508TOPS 算力芯片,实现 360° 风险感知。
- 智能驾驶辅助:
- 高速 NOA:支持自动跟车、变道、超车,但标准版(纯视觉方案)在复杂路况下识别能力受限。
- AEB 自动紧急制动:对动态障碍物响应迅速,但对静态路障(如锥桶)识别率较低。
三、实际事故案例:争议与启示
1. 正面案例:坠崖事故中的 “生存奇迹”
- 2024 年 12 月:小米 SU7 Pro 坠崖翻滚 30 米后,乘员舱框架完整,A 柱无变形,电池未起火,一家四口仅轻微擦伤。
- 技术验证:车身刚性、气囊响应速度、电池防护等设计在极端工况下得到验证。
2. 负面案例:高速爆燃事故的 “信任危机”
- 2025 年 3 月:SU7 标准版在 NOA 状态下以 97km/h 撞上水泥桩后爆燃,三名乘员遇难。
- 暴露问题:
- 智能驾驶局限性:纯视觉方案在夜间施工路段未能识别路障,留给驾驶员反应时间不足 2 秒。
- 应急机制缺陷:碰撞后车门疑似因断电或变形无法打开,机械拉手设计隐蔽,用户操作困难。
- 电池安全争议:撞击导致电池包破裂,热失控速度快,引发对 CTB 技术的质疑。
四、行业对比与用户反馈
1. 横向对比
- 传统豪华品牌:SU7 在 C-NCAP 得分超越宝马 5 系、奔驰 E 级等同级车型。
- 新势力竞品:略逊于蔚来 ET5(94.6%),但主动安全得分更高。
2. 用户评价两极分化
- 支持者:认可车身刚性与被动安全,坠崖车主复购 SU7 Max。
- 质疑者:对智能驾驶过度宣传、应急设计缺陷表示担忧,部分用户转向观望。
五、总结与建议
1. 优势
- 被动安全行业标杆:C-NCAP 与中保研双优成绩,验证车身与保研双优成绩,验证车身与电池防护技术。
- 配置诚意:全系标配 16 项主动安全功能,高低配同源设计。
2. 不足
- 智能驾驶体验待优化:标准版 NOA 系统在复杂场景下可靠性不足。
- 应急机制需改进:车门机械拉手位置隐蔽,缺乏可视化指引。
3. 选购建议
- 推荐车型:SU7 Max(激光雷达版),综合安全与智能驾驶能力更优。
- 使用提醒:避免过度依赖 NOA 系统,复杂路况需保持注意力,熟悉应急拉手操作。
小米 SU7 的碰撞测试成绩与被动安全设计值得肯定,但其智能驾驶系统与应急机制仍需迭代。对于注重物理安全的用户,SU7 是可靠选择;若追求全面智能体验,建议关注后续技术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