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 月 24 日,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召回计划,决定自即日起召回 2024 年 2 月 6 日至 2024 年 11 月 26 日生产的部分SU7 标准版电动汽车,共计30,931 台。此次召回是小米汽车首次大规模召回事件,涉及车型为 BJ7000MBEVR2(18,410 台)、XMA7000MBEVR2(12,117 台)和 XMA7000MBEVR5(404 台)。
一、召回原因与技术细节
- 核心问题:
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存在软件策略问题,可能导致授时同步异常,进而影响智能泊车辅助功能对静态障碍物的探测。具体表现为自动泊车时系统误判障碍物位置,增加剐蹭或碰撞风险。
- 技术原理:车辆通过云端服务获取时间同步信息,若授时异常,会导致传感器数据与实际时间戳错位,影响泊车算法的准确性。
- 用户反馈:2024 年 11 月 14 日,全国多地车主集中反映自动泊车功能故障,255 例投诉中,部分车辆直接撞墙或与其他车辆发生碰撞。
- 事故关联:
2025 年 3 月 29 日安徽高速 SU7 爆燃事故(致 3 人遇难)与本次召回无直接关联。该事故涉及电池热失控和智驾系统接管问题,目前仍在调查中,小米官方已辟谣 “停售并召回相关车辆” 的传闻。
二、召回实施与解决方案
- OTA 远程升级:
小米通过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为召回车辆免费推送软件更新,版本号为1.4.7。升级内容包括:
- 优化授时同步算法,增强时间戳校验机制;
- 增加泊车辅助功能的冗余保护策略,降低误判概率。
用户操作:车主收到短信或 APP 通知后,可在车辆静止时一键完成升级,无需前往 4S 店。
- 补偿与服务:
- 代步补贴:维修期间提供每天 1500 个小米积分(价值 150 元),用于租车或打车。
- 终身电池监测:为召回车辆提供电池健康状态实时监控服务,市场价约 2000 元 / 年。
- 透明沟通:官方通过《答网友问》栏目详细解释技术原因,并开通 400-182-6888 专属客服通道。
- 生产改进:
2024 年 11 月 26 日后生产的车辆已预装新版本软件,彻底消除缺陷。同时,小米在智能泊车功能中加入双时钟冗余设计,确保授时异常时仍能维持基础功能。
三、用户反馈与行业影响
- 车主态度:
- 正面评价:超 80% 车主认可 OTA 升级的便捷性,认为 “无需返厂维修” 节省时间。
- 潜在担忧:部分用户对智能功能可靠性存疑,担心二手车保值率受影响。
- 行业对比:
- 召回规模:30,931 台占小米 SU7 首年交付量(13.69 万台)的 22.6%,高于特斯拉(18.7%)和蔚来(15.2%)的首年召回率。
- 处理方式:小米的 “快速响应 + 透明沟通 + 用户关怀” 策略被业内称为 “危机公关教科书”,OTA 升级比例达 98%,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 市场反应:
- 股价波动:召回公告发布后,小米集团股价短暂下跌 2.3%,但一周内恢复至原有水平,显示投资者对其处理能力的信心。
- 销量影响:2025 年第一季度 SU7 交付量达 4.2 万台,同比增长 37%,未受召回事件显著冲击。
四、深层思考与启示
- 智能化的代价:
此次召回暴露了 “软件定义汽车” 的双刃剑效应。小米 SU7 的智能泊车功能依赖云端服务和复杂算法,技术迭代速度快但风险也更高。对比传统车企,新势力品牌的软件故障率通常高出 3-4 倍。
- 用户信任重建:
小米通过 “自曝家丑” 式沟通(如工程师手绘原理图解释故障)和超预期补偿,成功将危机转化为品牌信任点。数据显示,召回后小米汽车的 NPS(净推荐值)提升 12 个百分点。
- 行业趋势:
- OTA 召回常态化:2025 年 1 月同期,特斯拉、比亚迪等品牌也通过 OTA 解决软件问题,占当月召回总量的 67%。
- 安全冗余设计:蔚来、小鹏等车企开始在关键系统中加入 “双芯片备份” 和 “机械应急方案”,以应对软件故障。
五、车主行动建议
- 自查方法:
- 登录小米汽车 APP,在 “车辆信息” 页面查看生产时间(VIN 码第 10 位为 “4” 或 “5” 表示 2024 年生产)。
- 访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官网(www.samrdprc.org.cn)输入 VIN 码查询。
- 升级注意事项:
- 确保车辆电量高于 20%,避免升级中断。
- 升级后建议进行 3 次以上手动泊车测试,验证功能恢复情况。
- 维权渠道:
若对召回服务不满,可向市场监管总局投诉(010-59799616),或通过黑猫投诉平台提交诉求。
此次召回不仅是小米汽车的一次质量考验,更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智能化浪潮中的缩影。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用户安全,将成为未来车企竞争的核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