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su7碰撞测试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5-02 00:24:04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汽车 SU7 的碰撞测试表现展现了其在安全领域的技术积累与挑战,结合权威机构测试、第三方实验及实际事故案例,可从以下维度展开分析:

一、权威机构测试:C-NCAP 与中保研双优


  1. C-NCAP 2024 版五星认证
    小米 SU7 Max 在 C-NCAP 测试中以 ** 综合得分率 93.5%** 刷新纪录,位列 2024 年所有参测车型榜首。其核心表现包括:
    • 主动安全:自动紧急制动(AEB)和灯光效能接近满分,夜间行人识别能力领先行业平均水平 30%。
    • 乘员保护:在 64km/h 正面 40% 重叠碰撞中,车身结构保持完整,但头部保护因气囊触发延迟被扣分项,最终获 A 级评价;80km/h 追尾碰撞中,电池未起火,获 G 级优秀。
    • 行人保护:前舱吸能设计降低行人头部和腿部伤害风险,得分率 90.42%,超出行业平均 13.14%。

  2. 中保研(C-IASI)全优成绩
    在 2024 年中保研测试中,SU7 成为首款获 3G + 及 A 评级的轿车,覆盖车内乘员、行人安全及辅助安全三大维度。具体亮点包括:
    • 25% 小偏置碰撞:通过 “车轮旋转 + 车体滑移 + 车身强化” 方案,A 柱无变形,乘员舱生存空间远超优秀限值。
    • 侧面碰撞:车门内置 2000MPa 热成型钢横梁,B 柱弯折点优化,侧气囊与气帘协同保护,得分率 91.8%。
    • 电池安全:CTB 电芯倒置设计配合 14 层物理防护,在底部挤压和侧面柱碰测试中未发生热失控。


二、第三方测试与实际事故案例


  1. 第三方机构碰撞实验
    北京质检院对 30 款车型的独立测试显示,SU7 在 64km/h 正面碰撞、80km/h 追尾及 56km/h 卡车钻入碰撞中,电池均未起火,车身结构完整。其中,卡车钻入碰撞测试模拟了高速公路常见的致命场景,SU7 的 A 柱未弯折,双闪和低压电系统正常工作,但副驾颈部伤害略高,获 A 级评价。
  2. 极端事故争议
    2025 年 3 月安徽高速事故中,SU7 标准版在 NOA 智驾模式下以 97km/h 撞击水泥护栏后起火,导致 3 人遇难。事故暴露以下问题:
    • 智驾系统局限性: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纯视觉方案在夜间施工路段的探测距离不足,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仅 4 秒。
    • 电池安全短板:尽管通过国标测试,CTB 电池在高速斜向撞击下电芯倒置设计可能导致电解液泄漏路径异常,热失控触发时间缩短 40%。
    • 逃生机制缺陷:碰撞后车门因结构变形或机械拉手操作复杂未能及时开启,救援延迟加剧伤亡。


三、技术解析与行业启示


  1. 被动安全设计
    • 车身结构:钢铝混合笼式车身,高强度材料占比 90.1%,A 柱采用 2000MPa 热成型钢,配合 “铠甲笼式” 吸能结构,在 56km/h 正面碰撞中加速度 OLC 控制在 25g。
    • 电池防护:CTB 电芯倒置技术使热失控气体定向排放,17 层高压绝缘防护和气凝胶隔热材料可抵御 1000℃高温。

  2. 主动安全与智能驾驶
    • 硬件配置:Max 版搭载激光雷达 + 11 颗摄像头,探测距离达 500 米;标准版依赖纯视觉方案,探测距离 200 米,夜间衰减至 80 米。
    • 系统争议:NOA 在复杂场景下的接管提示存在延迟,且自动泊车功能曾因软件 bug 导致 70 余起事故,暴露算法优化不足。

  3. 行业对比与挑战
    • 优势:SU7 的 C-NCAP 和中保研成绩超越多数新势力车型,尤其在车身刚性和主动安全功能上表现突出。
    • 短板:极端工况下的电池安全和智驾系统可靠性仍需提升,对比特斯拉 Autopilot 和华为 ADS 的成熟度存在差距。


四、用户反馈与厂商应对


  1. 用户信任与质疑
    • 正面案例:2024 年 12 月坠崖事故中,SU7 乘员舱结构完整,车主全家生还,事后再购 SU7 Max,彰显对车身安全的认可。
    • 负面事件:高速爆燃事故后,部分用户转向观望,退订率上升 18%,反映对电池和智驾系统的担忧。

  2. 小米的改进措施
    • 技术升级:2025 年 5 月对 SU7 Ultra 推出 “排位模式圈速考核”,限制最大马力以降低赛道事故风险,但未涉及电池或碰撞安全硬件升级。
    • 事故回应:官方公布事故数据并配合调查,但未明确电池设计改进或智驾系统优化时间表。


五、总结与建议


小米 SU7 在常规碰撞测试中表现优异,C-NCAP 和中保研成绩印证了其车身结构与主动安全的行业领先性。然而,极端事故暴露出电池防护和智驾系统在复杂场景下的不足。对于消费者,建议:
  1. 关注版本差异:Max 版的激光雷达和三元锂电池在极端场景下更可靠,标准版需谨慎应对夜间或施工路段。
  2. 合理使用智驾:NOA 系统仅为辅助功能,驾驶员需保持全程接管,尤其在低光照或复杂路况下。
  3. 关注后续改进:小米需加速电池热管理和智驾算法迭代,明确事故后技术升级计划,以重建用户信任。

未来,随着 2026 年电池安全新国标实施,小米需进一步验证其 CTB 技术在极端工况下的防护能力,同时提升智驾系统的场景适应性,方能在新能源汽车安全竞争中持续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