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安全性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5-02 01:26:18 浏览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汽车的安全性在多个维度展现出扎实的技术积累与行业竞争力,其首款车型 SU7 通过严格的测试验证、创新的技术设计及持续的用户反馈优化,构建了一套覆盖车身结构、主动安全、电池防护及智能驾驶的立体化安全体系。以下从核心技术、实测表现、事故案例及行业对比四个层面展开分析:

一、核心安全技术解析


1. 车身结构与材料创新


  • 高强度钢铝混合车身:SU7 采用铠甲笼式钢铝混合车身,高强度钢和铝合金占比达 90.1%,其中热成型钢最高强度达 2000MPa,扭转刚度达 51000N・m/deg。这种结构在山东潍坊的碰撞事故中得到验证:车辆 ABC 柱未变形,乘员舱空间完整,车门可正常开启。
  • 轻量化材料应用:车身覆盖件 100% 使用碳纤维,整车重量减轻至 1900 公斤,同时碳纤维电机护板和制动集风罩进一步提升能效与安全性。

2. 主动安全系统配置


  • 全栈自研智能驾驶:SU7 Pro/Max 版搭载 Xiaomi Pilot Max 系统,配备禾赛 128 线激光雷达、11 颗摄像头及 5 颗毫米波雷达,算力达 508 TOPS,支持高速 NOA 和城市领航辅助。主动安全得分率 95.25%,在 C-NCAP 测试中 8 项细分指标进入前 20%。
  • 细分功能实测
    • 紧急车道保持:在 60-150km/h 车速下,系统可自动纠正偏离车道行为,但转向灯开启时会抑制该功能。
    • 盲区监测:通过雷达和摄像头实时监测侧后方车辆,变道预警响应时间小于 0.5 秒。
    • 夜间 AEB:激光雷达版在夜间对静止车辆的识别距离约 80 米,实测成功率 72%,低于官方宣传的 95%。


3. 电池安全防护


  • CTB 一体化技术:电池包上盖与车身底盘融合,扭转刚度提升 50%,并首创电芯倒置设计,热失控时泄压阀朝下,延缓火焰蔓延至乘员舱。
  • 物理防护与测试:14 层底部防护 + 8 层侧面防护,通过 1050 项安全测试,包括挤压、针刺(磷酸铁锂版本不起火)及 55℃高温浸泡。
  • 电池类型差异:标准版采用比亚迪弗迪磷酸铁锂电池(针刺测试不起火),Max 版使用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800V 高压快充),但事故车辆未搭载宁德时代电池。

4. 网络与隐私安全


  • 一键隐私模式:通过物理按键关闭车外摄像头和激光雷达,数据本地化处理不传输,符合《网络安全标准实践指南》。
  • 数据隔离:不同用户账号数据独立存储,维修时自动切换访客模式,保护隐私信息。

二、实测与认证表现


1. 碰撞测试成绩


  • C-NCAP 2024 版:综合得分率 93.5%,乘员保护 94.31%,行人保护 90.42%,主动安全 95.25%,刷新该标准最高分纪录。
  • 中保研测试:在 25% 偏置碰撞、侧面碰撞等项目中获全优评价,车身结构无明显变形。

2. 极端工况验证


  • 坠崖事故:2025 年 3 月,一辆 SU7 坠崖翻滚后,乘员舱框架完整,主驾门可正常开启,车主称 “安全性给了第二次生命”。
  • 高速爆燃争议:2025 年 3 月,SU7 标准版在 NOA 状态下碰撞后起火致 3 人遇难,暴露纯视觉方案夜间识别局限性及电池前向碰撞防护不足。

三、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1. 正面案例:潍坊碰撞


  • 事故经过:车辆以 80km/h 时速正面撞击障碍物,车身 A 柱未变形,气囊及时弹出,电池未起火,乘员无伤亡。
  • 技术亮点:高强度车身、CTB 电池防护及紧急呼叫(Ecall)系统在 0.5 秒内触发。

2. 负面案例:德上高速爆燃


  • 事故经过:车辆在 NOA 状态下以 116km/h 碰撞施工路障,碰撞后 28 秒触发 Ecall,但电池包前部受损引发热失控,乘员因车门变形未能逃生。
  • 争议焦点
    • 智驾系统:纯视觉方案夜间探测距离缩短至 80 米,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不足 3 秒。
    • 电池设计:CTB 结构对前向碰撞防护存在行业标准空白,电芯倒置可能加速电解液泄漏。
    • 应急机制:机械应急拉手位置隐蔽,用户操作不熟悉,高温下可能失效。


四、行业对比与用户反馈


1. 竞品对标


维度小米 SU7 Max特斯拉 Model 3比亚迪汉 EV
车身扭转刚度51000N·m/deg21000N·m/deg40500N·m/deg
主动安全得分95.25%94.3%92.1%
电池防护14 层物理防护 + 电芯倒置底部防护 + 热失控预警刀片电池 + 针刺测试不起火
智驾方案激光雷达 + 多传感器融合纯视觉 FSD激光雷达 + 视觉融合

2. 用户长期反馈


  • 正面评价:7 万公里使用中,电池衰减率 5%-8%,底盘胶套等易损件表现稳定,空气悬架在复杂路况下支撑性良好。
  • 改进建议:部分用户反映夜间 AEB 误刹、激光雷达雨雾干扰及装配细节问题(如后悬架异响)。

五、总结与建议


小米汽车在安全性上展现出 **“高上限但存短板”** 的特点:C-NCAP 五星认证、高强度车身及电池防护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但智能驾驶系统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应急机制的用户友好性仍需优化。对于用户而言:
  • 推荐场景:城市通勤、高速巡航,尤其是注重车身刚性与主动安全的家庭用户。
  • 谨慎场景:夜间复杂路况、极端天气驾驶,建议优先选择激光雷达版本并保持注意力。
  • 选购建议:若预算允许,Max 版的激光雷达与三元锂电池组合在性能与安全上更均衡;标准版适合对成本敏感但重视基础安全的用户。

小米汽车通过 OTA 持续优化智驾算法(如 2025 年 4 月升级城市领航辅助),并主动召回修复泊车辅助缺陷,显示其对安全问题的响应能力。未来需在电池前向碰撞防护、智能驾驶冗余设计等领域加大投入,以巩固市场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