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研报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5-02 02:28:18 浏览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汽车深度研报(2025 年 Q1 版)


一、核心业务进展与市场表现


  1. 销量与产能
    小米汽车 2025 年 4 月交付量达 2.8 万台,连续三个月突破 2.5 万台,累计交付量超 18 万台。SU7 系列单月订单维持在 1.5-2 万台,其中高配版(Pro/Max)占比约 60%,带动单车均价提升至 24.5 万元。北京亦庄工厂一期产能已达 2.4 万台 / 月,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Q3 投产,总产能将提升至 4.8 万台 / 月。
  2. 财务表现
    • 收入与亏损:2024 年汽车业务收入 321 亿元,亏损 62 亿元;2025 年 Q1 亏损收窄至 1-2 亿元,接近盈亏平衡。
    • 毛利率:2024 年 Q4 毛利率 20.4%,高于理想(20.3%)和小鹏(14.4%),主要得益于供应链成本控制和规模效应。
    • 研发投入:2024 年研发投入超 130 亿元,其中智能驾驶占比 36%,团队规模超 1000 人。


二、技术竞争力分析


  1. 核心技术突破
    • 电驱系统:量产 V6s 电机功率密度 6.78kW/kg,超越特斯拉 Model S Plaid(6.22kW/kg);预研 V8s 电机转速达 27,200rpm,功率密度 10.14kW/kg,2025 年上车。
    • 电池技术:采用宁德时代麒麟电池 CTB 方案,CLTC 续航超 1000km,冬季续航保持率提升 20%。
    • 智能驾驶:Xiaomi Pilot Max 搭载双 Orin-X 芯片(508TOPS),支持城市 NOA(2025 年 Q2 开通 50 城),端到端大模型实现复杂场景决策。
    • 生态整合:澎湃 OS 实现 “人车家” 无缝互联,手机无感连接、智能家居联动等 27 项功能,用户日均交互频次达 12 次。

  2. 供应链优势
    • 电池:宁德时代(三元锂)与弗迪电池(磷酸铁锂)双供,800V 高压平台支持 4C 超快充。
    • 自动驾驶:禾赛激光雷达、纵目科技域控制器,自研算法迭代周期缩短至 3 个月。
    • 制造工艺:9100 吨大压铸机实现 72 合 1 后地板,焊接点减少 840 处,维修成本降低 30%。


三、市场竞争格局


  1. 竞品对比
    • 价格带:SU7(21.59-29.99 万元)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3(23.19-33.19 万元)、极氪 007(20.99-28.49 万元)。
    • 核心优势
      • 智能化:SU7 Max 智驾硬件(激光雷达 + 11 摄像头)优于 Model 3 标准版,算力 508TOPS vs 72TOPS。
      • 生态协同:小米用户转化率达 35%,MIUI 用户购车决策周期缩短 40%。

    • 短板:品牌认知度(汽车领域)落后于特斯拉、比亚迪,售后服务网点仅覆盖 79 城,充电桩密度不足。

  2. 市场份额
    2025 年 1-4 月累计销量 10.02 万辆,位列新能源汽车品牌第七,市占率 3.2%,其中 25-30 万元价格带市占率达 11.7%。

四、战略规划与风险


  1. 未来布局
    • 车型矩阵:2025 年 Q2 推出 SUV 车型 YU7(续航 835km),Q4 发布增程式车型,2026 年规划中大型 MPV。
    • 补能网络:2025 年建成 500 座超充站(峰值功率 600kW),覆盖 90% 一线城市。
    • 国际化:2025 年 Q3 进入东南亚市场,2026 年拓展欧洲,优先布局右舵车型。

  2. 风险因素
    • 技术风险:智能驾驶事故(如安徽铜陵高速碰撞)暴露感知算法缺陷,AEB 系统无法识别锥桶等临时障碍物。
    • 成本压力:单车研发投入超 10 万元,若 2025 年交付量未达 30 万辆,毛利率或下滑至 15% 以下。
    • 政策依赖:2025 年新能源补贴退坡,若地方促销政策不及预期,销量增速可能放缓至 20%。


五、投资逻辑与估值


  1. 核心驱动因素
    • 生态协同:小米手机用户向汽车导流,预计 2025 年转化率提升至 45%,贡献 15 万辆销量。
    • 技术迭代:2025 年 Q3 推送 Xiaomi Pilot 3.0,支持 L3 级自动驾驶(法规开放后 OTA 解锁)。
    • 政策红利:中央及地方补贴(最高 3.5 万元 / 辆)刺激销量,预计 2025 年 Q2 销量环比增长 25%。

  2. 估值模型
    • 可比公司:参考特斯拉(PS 4.2 倍)、理想(PS 2.8 倍),给予小米汽车 PS 3.5 倍。
    • 目标市值:2025 年汽车业务收入预计 500 亿元,对应估值 1750 亿元,占小米集团总市值 35%。


六、关键跟踪指标


  • 销量:月度交付量(目标 3 万台 +)、订单转化率(当前 65%)。
  • 技术:城市 NOA 开通城市数、OTA 升级用户渗透率。
  • 成本:单车研发费用、电池采购成本同比降幅。
  • 政策:新能源补贴细则、L3 级自动驾驶立法进展。

七、结论与建议


短期(6-12 个月):小米汽车凭借 SU7 的高性价比和生态优势,有望在 25-30 万元市场持续抢占份额,预计 2025 年交付量达 35 万辆,收入突破 500 亿元。
长期(3-5 年):需在智能驾驶算法、电池技术、海外市场实现突破,若 2027 年销量超 80 万辆,有望进入全球车企前十。
风险提示:技术迭代不及预期、供应链波动、政策退坡。
(注:本研报数据综合自东亚证券、雪球、汽车之家等公开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