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 的电池位置设计充分考虑了安全性、操控性和空间利用,其核心布局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电池组的物理位置
- 底盘中央区域:
小米 SU7 的电池组采用行业主流的底盘平铺式设计,整体位于车辆底部中央,前后轴之间的区域。这种布局能够有效降低车辆重心(高度约 1455mm),提升高速行驶稳定性和过弯操控性。例如,在拆解报告中,低配版 SU7 的电池组被明确展示为与底盘紧密贴合,且通过高强度护板和多层防护结构固定。
- 集成式设计:
小米 SU7 的电池组与底盘采用CTB(Cell to Body)一体化技术,电池包上盖与车身地板合二为一,减少了传统结构中的连接部件。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车身刚性(焊点减少 840 个),还释放了 17mm 的车内空间,优化了乘坐舒适性。
二、安全与防护设计
- 多层物理防护:
电池组外部配备2000MPa 热成型钢框架,内部采用 165 片气凝胶隔热层(可耐受 1000℃高温)和 17 层高压绝缘防护。例如,在碰撞测试中,电池包侧面的防护结构可承受超过 15 吨的挤压而不变形。
- 电芯倒置技术:
小米 SU7 的 Pro/Max/Ultra 版本采用电芯倒置设计,将泄压阀朝向地面。当电池发生热失控时,高温气体和火焰会通过底部的泄压通道直接排出车外,而非冲向乘员舱。这一设计在 2024 年南京南站的碰撞事故中得到验证,车辆起火后火势未蔓延至座舱。
三、不同版本的电池差异
- 标准版(后驱):
- 电池类型:比亚迪弗迪动力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
- 容量:73.6kWh
- 布局特点:采用 CTP(Cell to Pack)无模组设计,体积利用率提升至 66%,电池包厚度仅为 110mm。
- Pro 版(后驱):
- 电池类型:宁德时代神行磷酸铁锂电池
- 容量:94.3kWh
- 技术亮点:支持 4C 超充,15 分钟可补充 500 公里续航,电池包采用双面冷却技术,散热面积达 7.8㎡。
- Max/Ultra 版(四驱):
- 电池类型:宁德时代麒麟三元锂电池
- 容量:101kWh(Max)/93.7kWh(Ultra)
- 性能优势:Ultra 版支持 5.2C 超充,5 分钟补能 200 公里,电池包采用 “电芯倒置 + 底部泄压” 设计,极端情况下可在 4ms 内主动断电。
四、维护与升级便利性
- 模块化设计:
电池组采用 **“三明治” 结构 **,由电芯层、液冷层和防护层组成,单个模组可独立更换。例如,标准版电池包的电芯单体来自弗迪,而总成由小米自主封装,维修时只需拆卸对应的模组。
- 智能温控系统:
电池组配备双模热泵 + 三热源加热技术,在 - 15℃环境下无需开启 PTC 加热器即可维持乘员舱温度,-20℃仍能从空气中吸收热量。这一系统通过云端实时监控电芯温度,动态调整冷却液流量。
五、行业对比与技术创新
- 与特斯拉的差异:
小米 SU7 的电池布局与特斯拉 Model 3 类似,但采用了更先进的 CTB 技术。例如,Model 3 的电池包重量占整车 25%,而 SU7 通过一体化设计将这一比例降至 22%。
- 与比亚迪的竞争:
标准版 SU7 的刀片电池虽采购自比亚迪,但小米自主完成封装,通过优化 BMS(电池管理系统)将续航提升至 700km(CLTC),优于比亚迪海豹同容量版本的 650km。
- 专利技术:
小米在电池领域已申请 132 项专利,包括 **“电池包及装配方法”**(CN119890515A),通过通孔式连接件提升生产效率。此外,其自研的 BMS 系统可实现电芯级电压监测,精度达 ±1mV。
总结
小米 SU7 的电池位置设计以安全、高效、灵活为核心,通过 CTB 一体化技术、电芯倒置、智能温控等创新,在续航(700-830km)、快充(15 分钟补能 350-510km)和低温性能(-20℃续航保持率提升 15%)等方面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不同版本的电池配置(磷酸铁锂 / 三元锂)也满足了从经济型到高性能的多样化需求。对于用户而言,这一设计不仅保障了日常使用的可靠性,还为未来的技术升级(如固态电池适配)预留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