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生产模式经历了从资质借用到自主生产的转变,目前已实现完全自主制造。以下是具体细节:
一、资质借用阶段(2023 年 - 2024 年 7 月)
在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 上市初期,由于尚未获得独立造车资质,其生产资质借用了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北汽越野)的名义。这一阶段的核心特点是:
- 资质依赖:工信部公告显示,2023 年 11 月申报的小米 SU7 车型生产企业为北汽越野,尾标曾标注 “北京小米”。
- 实际生产自主:尽管资质借用北汽,但小米汽车的生产均在其北京亦庄自建工厂完成,该工厂于 2023 年竣工,年产能 15 万辆,拥有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工艺及自研电池车间。
- 代工争议:部分媒体曾报道小米与北汽集团存在代工合作,但实际为资质借用,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整车代工。小米自建工厂的自动化率高达 100%,每 76 秒下线一台车,与北汽集团的生产体系并无直接关联。
二、独立生产阶段(2024 年 7 月至今)
2024 年 7 月,小米汽车正式获得工信部独立造车资质,生产企业名称变更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标志着其彻底摆脱对北汽资质的依赖。这一阶段的关键进展包括:
- 资质突破:通过 “代工 - 销量达标 - 申请资质” 的路径,小米在 2024 年 4-6 月累计交付超 3 万辆 SU7,满足《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中 “两年内销售 3 万辆” 的条件,成为继蔚来之后第二家通过此模式获得资质的车企。
- 产能扩张:北京亦庄工厂二期于 2024 年动工,2025 年投产后总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 / 年。工厂配备 2.5 公里测试跑道、29 个研发实验室,并采用光伏供电,实现绿色生产。
- 供应链自主:小米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如电池、电机、智能座舱)主要由宁德时代、汇川技术等合作伙伴供应,但整车制造完全由自建工厂完成,未再引入新的代工厂。
三、市场表现与未来布局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月交付量已突破 2.8 万辆,SU7 系列车型在 20-50 万元市场表现强劲。其生产模式的转变带来以下影响:
- 品控提升:自主生产确保了小米对制造流程的严格把控,例如 SU7 Ultra 的双风道前舱盖设计、1548 匹马力的赛道模式等技术均通过自建工厂实现量产。
- 成本优化:自建工厂降低了代工费用,小米 SU7 的毛利率从早期的不足 5% 提升至 2025 年的 12%,盈利能力显著改善。
- 战略自主权:独立资质为小米后续车型(如 2025 年 6 月上市的小米 YU7)的快速迭代提供了支撑,同时为其全球化布局(如东南亚、欧洲市场)奠定了基础。
四、常见误解澄清
- 北汽代工传闻:早期资质借用被部分媒体误读为 “北汽代工”,但实际生产完全由小米自建工厂完成,北汽仅提供资质支持。
- 富士康、长城合作:尽管富士康曾参与小米汽车智能化组件生产,长城旗下蜂巢能源供应电池,但均为零部件合作,而非整车代工。
- 江淮代工猜测:2023 年曾有传闻称小米与江淮汽车洽谈代工,但小米官方明确否认,最终选择自建工厂。
总结
小米汽车的生产模式经历了 “资质借用 - 自主生产” 的转型。在 2024 年 7 月获得独立资质后,其已完全实现整车自研自产,北京亦庄工厂成为核心生产基地。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小米对供应链的掌控力,也为其长期的市场竞争提供了坚实基础。未来,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全球化战略推进,小米汽车有望进一步扩大产能,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更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