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抄袭哪些车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5-02 05:34:09 浏览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关于小米汽车设计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其首款车型 SU7 与保时捷 Taycan、帕拉梅拉的相似性,以及第二款 SUV 车型 MX11 与法拉利 Purosangue 的对比上。但从法律、行业惯例和设计细节来看,这些争议更多是市场讨论而非法律层面的抄袭指控。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小米 SU7 与保时捷 Taycan / 帕拉梅拉的争议


1. 外观轮廓的相似性


  • 侧面线条:小米 SU7 的溜背式车身、低趴姿态与保时捷 Taycan 存在视觉上的相似性,尤其是轮轴比(两个轮子中间可容纳三个轮子外径)和车身高度比例,这被部分网友称为 “保时米”。
  • 设计逻辑:小米 SU7 的风阻系数低至 0.195,为达到这一目标,其采用了 28° 前风挡 + 17° 溜背的设计,这种结构在空气动力学上与保时捷 Taycan 的设计思路有共通之处。
  • 细节差异
    • 车身高度:Taycan 为 1381mm,SU7 为 1445mm,后者更注重后排空间实用性。
    • 灯组与轮毂:SU7 的 “米字” 水滴大灯、光环尾灯与 Taycan 的四点式大灯、涡轮轮毂差异明显。
    • 前脸与尾部:SU7 采用封闭式格栅,而 Taycan 保留了保时捷家族式进气口;SU7 的扩散器组件为车身同色,Taycan 则为黑色。


2. 法律与专利层面的分析


  • 保时捷专利状态
    • Taycan 的外观设计专利(201730477091.2)在中国的有效期至 2027 年,但根据 “整体观察、综合判断” 原则,SU7 未覆盖保时捷的核心设计要点(如飞线设计、蛙眼大灯等),因此不构成侵权。
    • 帕拉梅拉的专利(201130356298.7)已于 2021 年失效,成为公共设计。

  • 行业专家观点:汽车设计存在通用比例(如轮轴比、车身高度),这些是工程学限制而非抄袭。例如,宝马 3 系、奥迪 A4 等中型车的侧面轮廓也高度相似。

3. 官方与行业回应


  • 保时捷中国:总裁柯时迈表示 “好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暗示相似性可能源于设计理念的巧合。
  • 小米设计团队:SU7 的核心设计师来自宝马、奔驰(如前宝马 iX 外饰设计师李田原),其设计语言融合了德系豪华车的经验,但加入了小米标志性元素。

二、小米 MX11 与法拉利 Purosangue 的争议


1. 外观设计对比


  • 溜背 SUV 造型:MX11 的谍照显示其采用了与法拉利 Purosangue 相似的溜背式 SUV 设计,包括蚌壳式前机舱盖、半隐藏式门把手等元素。
  • 细节差异:MX11 的激光雷达造型与 SU7 一致,而 Purosangue 未配备类似装置;MX11 的车身尺寸(预计 4999mm)小于 Purosangue(5218mm),定位更偏向中大型 SUV。

2. 法律与市场反应


  • 法拉利未表态:截至目前,法拉利未对 MX11 的设计提出异议,也未启动法律程序。
  • 行业看法:部分媒体认为 MX11 的设计是 “借势超豪华品牌提升辨识度”,但强调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小米的 “人车家” 生态而非单纯模仿。

三、行业背景与市场竞争


1. 设计借鉴的普遍性


  • 智界与问界:智界 S7 的前大灯设计被指复刻保时捷 Taycan,智界 R7 侧面模仿特斯拉 Model Y;问界 M5 整体外观被指借鉴保时捷 Macan。
  • 新势力策略:小鹏、极氪等品牌也曾因设计争议引发讨论,例如小鹏 MONA M03 被指与极氪 001 相似。

2. 市场竞争与舆论导向


  • 上汽高管的批评:上汽乘用车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公开指责小米 “抄袭”,但被认为带有市场竞争色彩(智己 L6 与 SU7 价格重叠)。
  • 消费者接受度:尽管存在争议,小米 SU7 的销量表现强劲(2025 年 4 月交付量突破 2.8 万辆),反映出市场对其设计的认可。

四、总结:设计争议的本质与行业启示


  1. 法律与道德的边界
    • 小米 SU7 在专利层面不构成侵权,但市场对 “借鉴” 的讨论仍存在。
    • 行业普遍认为,设计借鉴是快速建立市场认知的策略,但长期需依赖原创(如极越 07 凭借红点奖设计突围)。

  2. 小米的差异化路径
    • 小米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智能生态(如车机系统、自动驾驶)和供应链整合,而非单纯的外观设计。
    • 未来,随着固态电池、AI 技术的应用,小米可能在技术层面进一步拉开与竞品的差距。

  3. 消费者的理性认知
    • 外观相似性不等于抄袭,需结合专利分析和设计细节判断。
    • 购车决策应综合考虑技术、配置、品牌价值等多维度因素。


参考资料


  • 汽车之家《上汽高管吐槽小米汽车抄袭保时捷,但这次小米可能真的被冤枉了》
  • 澎湃新闻《小米汽车再陷 “抄袭” 争议,上汽高管直言 “真不要脸”》
  • 知产财经观《小米 SU7 专利背后的生死局:撞脸豪车为何不侵权?》
  • 搜狐网《小米汽车技术革新深度解析:产能突破与市场影响同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