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不仅拥有工厂,且近年来通过自建工厂与代工厂合作并行的模式,构建了覆盖手机、汽车等核心产品的全球制造网络。以下是具体情况:
一、自有工厂布局与产能
- 北京核心制造基地
小米在北京拥有两大自有工厂:
- 昌平智能工厂二期:2024 年 2 月投产,总投资 24 亿元,建筑面积 8.1 万平方米,年产能达 1000 万台旗舰手机,日均产量 3 万台,主要生产小米 14 系列、MIX Fold 4 等高端机型。该工厂采用高度自动化生产线,90% 以上工序由智能机器人完成,是国内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手机工厂之一。
- 亦庄汽车超级工厂:2024 年 3 月揭幕,一期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正在建设中,未来总产能预计达 30 万辆。工厂涵盖压铸、冲压、车身、涂装、电池、总装六大车间,每 76 秒即可下线一台小米 SU7,2024 年 4 月单月交付量已突破 2.8 万辆。
- 海外本土化生产
- 印度安得拉邦工厂:2015 年与富士康合作建立,是小米在印度的核心生产基地,生产手机、电视等产品,覆盖当地 95% 以上的市场需求。此外,小米在印度还运营三家新工厂,并计划通过 PCB 板本土组装进一步深化本地化策略。
二、代工厂合作模式
尽管小米加大了自有工厂投入,但仍依赖代工厂满足多样化产能需求:
- 主要代工厂:富士康(占代工比重 43%)、英华达(35%)、闻泰科技(22%)等,分布在广东、江苏、河南等地。例如,南京的英华达工厂早期承担了小米手机的主要生产任务。
- 合作深度:小米通过 “投资 + 技术赋能” 模式与代工厂绑定,例如在印度与富士康合作开设 PCB 板组装工厂,推动供应链本地化。
三、生产策略与行业影响
- 核心产品自主化
旗舰手机和汽车等战略级产品优先在自有工厂生产,以确保技术保密和质量控制。例如,小米 SU7 的电池车间采用自研电池管理系统,车身车间装配精度达 ±0.5mm,均通过自有产线实现。
- 生态链协同制造
智能家居等非核心产品主要由生态链企业生产,如苏州张家港的洗碗机智能制造项目(年产能 50 万台)由小米生态链企业轻美电器运营,小米仅提供品牌和渠道支持。
- 全球化产能布局
除中国和印度外,小米在印尼、越南等地设有组装厂,通过 “本地生产 + 本地销售” 策略降低关税成本。例如,印尼芝卡朗工厂主要供应东南亚市场。
四、行业意义与未来趋势
小米的 “自建 + 代工” 模式体现了其对制造业的深度参与:
- 技术输出:北京昌平工厂的自动化产线技术已向部分代工厂开放,推动行业智能化升级。
- 成本平衡:自有工厂保障高端产品品质,代工厂满足中低端市场规模化需求,2024 年小米手机代工比例仍维持在 74%。
- 战略延伸:随着汽车业务扩张,小米计划将亦庄工厂打造成 “研发 - 生产 - 体验” 一体化园区,未来或向第三方开放智能制造能力。
综上,小米通过自有工厂与代工厂的协同,构建了灵活高效的全球制造体系,既保持了产品竞争力,也为行业转型提供了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