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于立国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5-02 09:42:23 浏览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于立国是小米汽车核心高管团队中的重要成员,现任小米汽车副总裁,主要分管智能制造部、工厂及体系运营部,直接向集团 CEO 兼汽车部总裁雷军汇报工作。他的加入为小米汽车的生产体系建设和产能提升提供了关键支撑,其职业经历与小米汽车的战略布局深度契合。

一、职业背景与加入小米前的成就


于立国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拥有工学博士学位,长期深耕汽车行业,尤其在传统车企的战略规划、生产制造和品牌建设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他曾在北汽集团任职多年,历任战略规划部部长、北汽新能源执行副总经理、ARCFOX 极狐事业部总裁等职,主导了极狐品牌的创立与发展。
在北汽期间,于立国推动了多项重要合作,包括与麦格纳联合打造高端制造基地,引入华为自动驾驶技术等,为极狐阿尔法 S 等车型的技术落地奠定了基础。他还牵头孵化了北汽新能源与滴滴的合资公司,并成立 1873 戴维斯创新实验室,探索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这些经历展现了他在整合资源、跨企业协作方面的能力,也成为小米汽车看重的核心优势。

二、在小米汽车的角色与贡献


1. 战略管理与组织建设


2021 年下半年加入小米后,于立国最初担任小米汽车副总裁兼北京总部政委,负责统筹综合管理、专项业务推进及人才建设。他主导了小米汽车北京总部的团队搭建,推动跨部门协作机制的建立,为小米汽车从科技公司向车企的转型提供了组织保障。

2. 产品与制造体系升级


2022 年 8 月,于立国兼任产品部总经理,负责产品定义和产品线管理。他将传统车企的制造经验与小米的互联网思维结合,推动小米汽车在产品设计、供应链管理等环节的优化。例如,在小米 SU7 的研发过程中,他主导了整车工程设计与生产流程的标准化,加速了从概念到量产的进程。

3. 产能攻坚与工厂运营


2025 年 2 月,小米汽车进行人事调整,于立国分管智能制造部、工厂及体系运营部,成为产能提升的核心负责人。面对小米 SU7 供不应求的现状(订单排队已达 6-8 个月),他统筹北京工厂的产能爬坡,并推动二期工厂(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于 2025 年 7 月投产。此外,他还参与武汉第三工厂的筹建,为小米汽车实现 2025 年 30 万辆的销售目标提供支撑。

三、争议事件与个人风格


于立国的职业生涯中曾出现争议事件。2021 年,他在极狐 APP 社区回应车主批评时,因措辞不当引发舆论风波,被指 “恫吓用户”。这一事件暴露了他在危机公关和用户沟通方面的短板,但也反映出他雷厉风行的管理风格。加入小米后,他的 “强势” 作风在推动工厂建设和产能提升中发挥了作用,例如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将小米 SU7 的月产能从 1.5 万辆提升至 2.2 万辆。

四、行业影响与未来挑战


于立国的加入标志着小米汽车在人才战略上的重要转向 —— 从依赖消费电子领域人才,转向引入传统车企的制造与管理专家。他与黄振宇(供应链负责人)、季国伟(工厂厂长)等北汽系高管的组合,为小米汽车注入了整车制造基因,加速了其向汽车行业的深度渗透。
未来,于立国面临的核心挑战包括:
  1. 产能与质量平衡:在提升产能的同时,需确保产品一致性和品控标准,避免因扩产导致质量下滑。
  2. 新车型量产压力:小米首款 SUV 车型 YU7 计划于 2025 年 6-7 月上市,需在短时间内完成生产线调试与供应链整合。
  3. 智能化与制造的协同:如何将小米的软件优势与传统制造经验结合,实现 “软件定义汽车” 的目标,是其长期课题。

五、与雷军的合作模式


于立国是雷军 “造车梦” 的重要执行者。雷军对于立国的信任源于其 “全能” 特质 —— 既能主导战略规划,又能落地生产制造,且具备在国企环境中创立新品牌的经验。两人的合作模式体现为:雷军负责战略方向与资源整合,于立国专注执行落地与体系建设。例如,在小米汽车二期工厂建设中,雷军亲自协调政府资源,于立国则负责工厂运营与产能规划。

总结


于立国是小米汽车从 “PPT 造车” 到 “规模化量产” 转型的关键人物。他的加入不仅弥补了小米在汽车制造领域的经验短板,更通过推动工厂建设与产能提升,为小米汽车的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支撑。尽管存在争议,但他的专业能力与执行力已成为小米汽车冲刺 30 万辆年销目标的重要保障。未来,他在智能制造与组织管理上的表现,将直接影响小米汽车能否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中持续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