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代工厂情况在不同阶段存在变化,结合最新信息可总结如下:
一、早期依赖北汽代工(2023 年 - 2024 年 7 月)
小米首款车型 SU7 在早期生产阶段主要依赖 **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北汽越野车)** 代工。根据工信部 2023 年 12 月发布的《减免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小米 SU7 的生产企业明确标注为北汽越野车。这一合作模式主要是为了快速获得生产资质并推进量产,当时小米自建工厂尚未完全投产。
二、自建工厂主导生产(2024 年 7 月至今)
- 独立资质与产能提升
2024 年 7 月,小米汽车取得独立生产资质,工信部公告显示其生产企业变更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地址为北京亦庄自建工厂。这标志着小米从代工模式转向自主生产。自建工厂分两期建设:
- 一期工厂:2023 年竣工,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实际通过产线优化实现更高效率,2024 年交付量达 13.68 万辆。
- 二期工厂:2025 年 6 月竣工,年产能 15 万辆,总产能提升至 30 万辆,主要用于生产新款车型如 YU7。
- 工厂技术与产能细节
小米汽车工厂采用高度自动化生产,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拥有 29 个研发实验室和 2.5 公里测试跑道,每 76 秒下线一台车。2025 年目标交付量提升至 35 万台,二期工厂投产后产能压力将进一步缓解。
三、新车型代工合作(2025 年起)
针对未来新车型,小米可能采用自建工厂 + 代工的混合模式:
- 东风代工传闻
2025 年 3 月,小米与东风汽车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东风武汉云峰工厂可能承接小米第三款车型(增程式 SUV “昆仑”)的代工生产。该工厂年产能 30 万辆,目前部分产能闲置,可与小米共享资源。 - 代工的战略考量
代工主要用于补充新车型产能,尤其是定位中低端的 “昆仑” SUV(预计售价 15 万元),以快速覆盖市场需求。自建工厂则聚焦高端车型(如 SU7 Ultra)和主力产品。
四、供应链与合作伙伴
除代工厂外,小米汽车的供应链体系广泛,涉及电池、电机、智能驾驶等多个领域:
- 电池: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
- 驱动系统:汇川技术(电机)、拓普集团(空气悬架)。
- 智能座舱:光庭信息、中科创达。
- 零部件:华域汽车、保隆科技等超 40 家供应商。
五、总结
小米汽车的生产模式经历了代工过渡→自主生产→混合模式的演变:
- 2024 年 7 月前:北汽越野车代工 SU7,解决资质和初期产能问题。
- 2024 年 7 月后:北京亦庄自建工厂主导生产,实现全流程自主化。
- 2025 年起:新车型(如 “昆仑”)可能引入东风代工,形成 “高端自主 + 中低端代工” 的产能布局。
这一策略既确保核心技术掌控,又通过灵活合作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体现了小米在汽车领域的战略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