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目前拥有自主建设的生产工厂,并且正在逐步扩大自有制造能力,但其生产模式仍以代工厂为主,形成 “自研 + 代工” 的混合模式。以下是具体情况:
一、小米自有工厂的布局与特点
1. 北京昌平智能工厂(核心自有工厂)
- 定位:小米历史上第一座自有大规模工厂,2024 年 2 月正式投产,专注于高端旗舰手机的规模化量产。
- 产能:全部达产后年产能预计可达1000 万台智能手机,年产值约 200 亿元,日均产量 3 万台。
- 技术亮点:
- 高度自动化:96.8% 的组测包装备自研,软件 100% 自研,全厂专利超 500 件,生产过程中 90% 以上环节由智能机器人完成。
- 智能物流:通过 AGV 机器人与自研工业数智平台结合,实现仓储到装备的 “点对点智能拉动式生产”。
- 5G/F5G 网络:覆盖全厂的高速网络支持设备实时调度,生产数据实时采集分析,优化质量、成本和交付效率。
- 产品:主要生产小米 14 系列、小米 14 Ultra 等旗舰机型,未来可能扩展至其他高端产品线。
2. 北京亦庄工厂(研发型工厂)
- 定位:2020 年建成,以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预研为主,相当于大型实验室工厂。
- 作用:为昌平工厂提供技术验证和产能支持,部分供应链企业已采用小米输出的产线设备和智能系统。
3. 武汉智能家电工厂(在建)
- 定位:小米首个空调工厂,2025 年 4 月进入装修阶段,计划年内投产。
- 目标:支撑小米大家电业务增长,未来可能生产冰箱、洗衣机等产品。
二、代工厂仍是生产主力
尽管小米自建工厂的产能在提升,但代工厂仍承担大部分生产任务,主要原因包括:
- 灵活性需求:小米产品线丰富(手机、家电、生态链产品等),代工厂可快速切换产能以适应市场变化。
- 成本控制:代工厂规模化生产降低边际成本,尤其在中低端机型上更具优势。
- 全球布局:代工厂(如富士康、英华达)在全球多地设有工厂,帮助小米快速进入海外市场。
主要代工厂:
- 富士康:占小米手机代工比重约 43%,生产中高端机型。
- 英华达:占比 35%,以性价比机型为主。
- 闻泰科技:占比 22%,承接部分 ODM(原始设计制造)订单。
- 比亚迪:近年开始为小米代工,比例较低但呈上升趋势。
三、海外工厂的合作模式
1. 印度工厂
- 现状:小米在印度拥有 7 家工厂,生产 99% 的本地销售手机,但工厂由本地合作伙伴运营,小米通过技术授权和供应链管理参与。
- 争议:印度政府曾多次以 “非法汇款”“逃税” 等理由冻结小米资产,反映出海外合作的政策风险。
2. 印尼等东南亚工厂
- 模式:类似印度,通过合资或合作建厂,利用当地劳动力和关税优惠,生产本地化产品。
四、自建工厂的战略意义
- 提升利润:自建工厂可减少代工分成,例如旗舰机型毛利率可提升 5%-10%。
- 品控优化:自主掌控生产流程,降低屏幕、电池等关键部件的不良率。
- 技术壁垒:通过自研设备和智能系统,构建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生产能力。
- 供应链安全:减少对单一代工厂的依赖,尤其在芯片短缺或地缘政治冲突时保障产能。
五、未来趋势
小米计划进一步扩大自有工厂规模,目标是到 2025 年实现30% 的高端手机自主生产,并逐步将智能制造技术输出到生态链企业。同时,代工厂仍将在中低端市场和海外扩张中发挥重要作用,形成 “高端自研 + 中低端代工” 的双轨制。
总结
小米已拥有自主工厂,但生产体系仍以代工厂为主。自有工厂的核心价值在于支撑高端产品研发、提升利润率和构建技术壁垒,而代工厂则保障规模化生产和全球市场渗透。这种混合模式既符合小米 “轻资产” 的传统,也体现了其向制造业上游延伸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