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自动泊车功能是其智能驾驶技术的核心亮点之一,目前主要搭载于小米 SU7 车型。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解析:
一、功能配置与硬件基础
小米 SU7 全系标配自动泊车功能,包括侧方位停车和倒车入库。其硬件配置因车型版本而异:
- 标准版:搭载英伟达 Orin X 芯片、12 个超声波雷达、3 个毫米波雷达,但未配备激光雷达,采用纯视觉方案。
- Pro/Max 版:新增 1 个激光雷达,算力提升至 508TOPS,支持更复杂的泊车场景。
软件层面,小米通过 OTA 持续优化功能。例如,2025 年 2 月推送的 HyperOS 1.5.5 系统新增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HAD),支持从停车位到公共道路再到目标停车场的无缝衔接,覆盖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及停车场。
二、核心功能与操作流程
1. 自动泊车辅助
- 激活条件:D 挡车速 < 25km/h 或 R 挡 < 8km/h 时,系统自动识别车位并提示用户确认。
- 操作步骤:用户可通过语音 “小爱同学,我要泊车” 或按键启动,系统自动搜索车位并泊入,平均耗时约 26 秒。
- 退出机制:用户干预方向盘 / 挡位、超时(6 分钟)或检测到故障时自动终止。
2. 代客泊车辅助
- 路线学习:用户驾驶车辆在停车场内行驶,系统记录路径并存储。
- 跨层泊车:OTA 1.4.0 升级后,标准版支持跨层泊车,最高巡航速度 23km/h。
- 动态避让:遇到会车或障碍物时,车辆可自动倒车让行。
3. 远程与离车功能
- 遥控泊车:通过手机 APP 远程控制车辆泊入 / 驶出狭窄车位。
- 离车泊入:用户下车后,车辆仍可通过 APP 完成泊车。
三、实际表现与用户反馈
1. 优势
- 速度与精度:平均泊车时间 26 秒,在极窄车位(车宽 + 左右各 20cm)表现稳定,成功率约 95%。
- 生态联动:与小米手环、智能家居无缝连接,支持语音控制和 NFC 车钥匙。
2. 争议与问题
- 纯视觉方案的局限性:标准版在夜间或复杂环境(如施工路障、锥桶)中识别能力较弱,曾发生多起碰撞事故。小米承认系统 bug 并承担维修费用。
- 依赖学习路线:代客泊车需提前学习路线,无法应对陌生停车场,而特斯拉 FSD V13.2 已支持无图 “车位到车位”。
四、与竞品对比
车型 | 自动泊车速度 | 传感器配置 | 核心功能 | 价格区间 |
---|---|---|---|---|
小米 SU7 | 26 秒 | 标准版:纯视觉;Pro/Max:激光雷达 | 代客泊车、遥控泊车 | 21.59-29.99 万 |
极氪 007 | 24 秒 | 全系激光雷达 + 双 Orin-X | FTP 指尖泊车、跨层泊车 | 22.99-34.99 万 |
小鹏 G6 | 48 秒 | 激光雷达 + Orin-X | 极窄车位泊车、无图代客泊车 | 20.99-27.99 万 |
特斯拉 Model Y | 41 秒 | 纯视觉 | FSD V13.2 无图泊车 | 26.39-36.39 万 |
- 优势:小米 SU7 在速度和价格上有竞争力,Pro/Max 版激光雷达提升安全性。
- 不足:标准版硬件短板明显,复杂场景表现落后于极氪、小鹏。
五、未来规划与建议
1. 技术升级
- 端到端大模型:小米正在内测 “车位到车位” 功能,计划 2025 年全量推送,目标实现全场景智驾无缝衔接。
- 激光雷达普及:尽管标准版未配备,但竞品全系标配激光雷达的趋势可能倒逼小米调整策略。
2. 用户建议
- 谨慎使用:自动泊车属于辅助功能,需全程监控,避免依赖。
- 关注 OTA:及时更新系统,修复已知问题(如夜间识别、AEB 触发延迟)。
总结
小米汽车的自动泊车功能在基础场景表现优秀,尤其在速度和生态整合上具有优势,但标准版的硬件限制和软件稳定性问题仍需改进。对于追求性价比的用户,小米 SU7 是不错的选择;若注重极端环境可靠性,建议考虑搭载激光雷达的 Pro/Max 版或竞品车型。未来,随着端到端技术和硬件升级,小米有望在智能泊车领域进一步提升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