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投资布局呈现出以小米集团为核心、多主体协同的特点,其投资人及投资策略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核心投资主体:小米集团的战略投入
- 资金支持
小米汽车自 2021 年成立以来,主要依赖小米集团的自有资金。2021 年 3 月,小米宣布首期投入 100 亿元人民币启动汽车业务,后续通过多次增资和融资持续加码。例如,2025 年 3 月,小米集团通过 “先旧后新” 方式配售 8 亿股,募资净额约 425 亿港元(约合人民币 397 亿元),其中约 60%(255 亿港元)明确用于汽车产能扩张和自动驾驶研发。
- 股权结构
小米汽车的核心运营主体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由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100% 控股,实际控制人为雷军。另一主体小米汽车有限公司则由香港公司 Xiaomi EV Limited 全资控股,后者最终由开曼群岛注册的小米集团控制。这一架构为未来可能的独立上市预留了空间。
二、产业链投资:构建汽车生态壁垒
小米通过旗下投资主体(如小米长江产业基金、顺为资本、小米产投)在汽车产业链进行广泛布局,涉及动力电池、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关键领域:
1. 动力电池与能源
- 宁德时代合作:2024 年 5 月,小米与宁德时代、北汽等成立合资公司北京时代动力电池有限公司,小米持股 5%,专注于电池制造和电芯供应,为小米 SU7 提供稳定的供应链支持。
- 其他投资:小米长江产业基金投资了中航锂电、赣锋锂电、蜂巢能源等企业,覆盖电池制造、上游材料及固态电池技术。
2. 自动驾驶与智能硬件
- 激光雷达:投资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等企业,布局环境感知技术。
- 算法与传感器:战略投资纵目科技、几何伙伴、华申瑞利等,覆盖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线控制动系统等。
- 芯片:投资云途半导体、比亚迪半导体等,强化车规级芯片布局。
3. 零部件与材料
- 底盘技术:通过顺为资本投资孔辉汽车(电控悬架)、海之博电子(智能底盘)等。
- 新材料:2024 年 11 月,小米产投投资易弗明,后者研发的轻量化钢铁材料可降低汽车制造成本 20%。
三、外部合作与战略投资者
- 整车企业关联
小米早期通过投资蔚来、小鹏等新势力车企积累经验。例如,顺为资本参与小鹏汽车 A1 轮融资,小米集团在 2019 年小鹏困境时领投 C 轮融资,成为其重要股东。
- 地方政府与产业基金
- 湖北长江产业基金:2017 年,小米与湖北省联合发起 120 亿元的小米长江产业基金,重点投向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
- 政策支持:小米汽车落户北京亦庄后,获得地方政府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并入选北京市重点工程项目。
- 潜在外部融资
尽管小米汽车尚未正式引入外部投资者,但市场传闻其可能在 2024 年后启动 IPO。2023 年曾有消息称沙特主权基金(PIF)考虑投资小米汽车,但未获官方证实。2025 年 3 月的股权融资主要由小米集团内部操作,未涉及新股东。
四、投资逻辑与战略意义
- 生态协同
小米通过投资构建 “手机 + 汽车 + AIoT” 生态,例如小米手表可控制蔚来汽车、小米手机充当小鹏车钥匙。未来还计划将智能家居与车载系统深度整合。
- 技术复用
小米在消费电子领域的技术(如快充、电池管理、AI 算法)可迁移至汽车,降低研发成本。例如,小米 SU7 搭载的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即源自手机电池研发经验。
- 风险分散
产业链投资不仅保障供应链安全,还可通过被投企业的上市或并购实现财务回报。例如,速腾聚创于 2024 年 1 月在港交所上市,小米作为早期投资者受益。
五、未来展望
- 独立融资可能性
随着小米汽车销量增长(2024 年 SU7 交付 13.68 万辆),未来可能分拆上市以进一步募资,引入战略投资者。 - 全球化布局
小米计划通过海外建厂(如尼日利亚)和本地化合作(如荷兰、埃及)拓展国际市场,需资金支持。 - 技术迭代投入
自动驾驶、AI 大模型等领域的研发需要持续高投入,2025 年小米计划投入 75 亿元用于 AI 研发。
总结
小米汽车的投资人以小米集团为核心,通过产业链投资构建生态壁垒,并借助地方政府和产业基金的支持加速发展。尽管尚未引入外部投资者,但未来可能通过独立上市或战略融资进一步扩大规模。这种 “内生 + 外投” 的模式,既体现了小米对汽车业务的战略决心,也为其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长期竞争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