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小米测试车被高速抓到逃费” 事件,结合公开信息及小米官方回应,事件的核心争议点、处理进展及后续影响可梳理如下:
一、事件背景与争议焦点
- 事件经过
2024 年 3 月 14 日,天津高速公路集团官方公众号 “高速声音” 发布通报称,通过监控和数据筛查发现,14 辆临时牌照车辆在京沪高速天津段存在 “长路短报” 逃费行为,累计 54 次,涉及金额 4408.96 元。稽核人员通过车辆外观辨认,确认涉事车辆为某品牌新能源测试车,疑似小米 SU7 测试车。
通报指出,这些车辆通过 “超时行驶” 和 “路径数据异常” 实现逃费,例如实际行驶里程远超计费里程,导致应缴费用与实际缴纳金额不符。
- 小米的回应
3 月 19 日,小米官方微博 “小米公司发言人” 发布情况说明,核心观点包括:
- 计费规则差异:测试车辆在闭环高速路段进行测试,但高速计费系统默认以进出高速路口的最短距离计算费用,导致测试人员按系统提示缴纳的费用与实际行驶里程不符。
- 无主观逃费行为:否认车辆存在违规掉头、超速或故意逃费,强调已补缴所有费用,并与天津高速集团就 “不实信息” 进行沟通。
- 路径合理性争议:部分媒体质疑 “闭环测试” 的可行性,例如京沪高速天津段为直线,绕行其他高速可能导致计费系统无法识别实际路径。
- 天津高速的态度
天津高速最初通报明确认定涉事车辆存在 “逃费行为”,并要求车企补缴费用。但在小米回应后,其官方公众号删除了相关文章,未进一步公开细节。
二、法律与行业影响分析
- 法律层面
- 补缴与处罚:根据《收费公路管理条例》,逃费者需补缴费用并可能面临罚款。小米已补缴费用,但天津高速未公布是否对其追加处罚。
- 责任认定争议:小米强调计费系统缺陷导致费用不符,而天津高速最初认定为 “逃费”。若双方无法达成共识,可能涉及行政诉讼或民事纠纷,但目前未见相关进展。
- 行业启示
- 测试场景与计费系统的矛盾:新能源汽车测试常需在封闭路段或特定路径进行,而现有高速计费系统依赖最短路径算法,可能导致费用争议。此事件凸显了行业需要更灵活的计费规则或技术对接方案。
- 车企合规风险:测试车辆管理需更严格,例如提前与高速管理部门沟通测试计划,避免因系统漏洞引发误会。
三、市场与舆论反应
- 公众舆论
- 质疑与理解并存:部分网友批评小米 “管理不严” 或 “故意逃费”,但也有观点认为是计费系统问题,补缴后已妥善解决。
- 品牌形象影响:事件短期引发关注,但未对小米汽车的市场表现造成显著冲击。2024 年 3 月后,小米 SU7 上市交付,2025 年累计锁单量突破 18.38 万台,显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未受根本影响。
- 媒体与行业观察
- 技术争议:有分析指出,临时牌照车辆无法通过 ETC 系统精准计费,可能导致路径数据缺失,建议车企在测试时采用人工登记或技术手段(如 GPS 轨迹上传)规避风险。
- 监管风险提示:部分媒体认为,此类事件可能促使高速管理部门加强对测试车辆的监控,增加车企合规成本。
四、后续进展与总结
- 事件现状
- 截至 2025 年 5 月,小米与天津高速集团未就事件发布进一步声明,双方争议点(如 “闭环测试” 路径合理性、计费系统责任)仍未完全澄清。
- 小米汽车业务持续推进,2025 年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显示事件对其战略布局影响有限。
- 总结
该事件本质是技术测试需求与现有高速计费规则的冲突,而非主观逃费行为。小米的快速补缴和公开回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舆论压力,但双方在责任认定上的分歧仍未解决。对车企而言,此事件警示需加强测试流程的合规性管理;对行业而言,则呼吁建立更适应新技术测试的高速管理机制。
若需进一步了解事件细节,建议关注小米官方公告或天津高速集团的后续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