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 “大定”(大规模订单)现象是其市场策略与产品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自 2024 年首款车型 SU7 上市以来,小米通过价格策略、产品定位和营销创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 “大定” 热潮。以下从定义、数据、策略、影响及未来展望五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大定” 的定义与行业特殊性
在小米汽车的语境中,“大定” 指用户支付定金(通常为 2 万元)的订单,与传统车企的 “大定”(不可退)不同,小米允许用户在 7 天内无理由退款。这一政策既降低了用户决策门槛,又通过锁单机制(主动锁定配置后不可退)保障了生产计划的稳定性。例如,2024 年 3 月小米 SU7 上市 24 小时内大定突破 88898 台,其中创始版因配置锁定无法退款,其他版本则享受 7 天犹豫期。
二、“大定” 数据与市场表现
- SU7 系列的爆发式增长
- SU7 标准版:2024 年 3 月上市 24 小时大定 88898 台,截至 2024 年底累计锁单超 24.8 万辆,交付超 13.5 万辆。
- SU7 Ultra:2025 年 2 月发布后,10 分钟大定 6900 台,2 小时完成 1 万辆年度目标,1 天内大定突破 1.5 万辆。其价格从预售价 81.49 万元降至 52.99 万元,降幅达 28.5 万元,直接刺激了订单增长。
- 用户画像:SU7 Ultra 车主中,30-35 岁群体占比超 50%,BBA(奔驰、宝马、奥迪)56E(宝马 5 系、奥迪 A6L、奔驰 E 级)车主占比 50-60%,传统豪华车增换购用户占比 80-90%。
- 产能与交付压力
尽管订单火爆,小米汽车的产能爬坡面临挑战。2025 年 4 月交付量超 2.8 万辆,但订单交付周期已延长至 45 周(约 11 个月),部分版本排期至 2026 年。北京亦庄工厂一期产能为 24 万辆 / 年,二期预计 2025 年内投产,届时总产能有望提升至 48 万辆 / 年。
三、“大定” 背后的策略逻辑
- 价格锚定效应
小米通过预售价(如 SU7 Ultra 的 81.49 万元)设置高价值锚点,再以实际售价(52.99 万元)大幅下调,利用 “锚定效应” 重构用户对产品价值的认知。这种策略既传递了 “品牌主动让利” 的信号,又避免了与传统豪华品牌的直接竞争。
- 智能驾驶差异化
小米 SU7 Ultra 搭载全场景智能驾驶系统 HAD 1.5.5 版本,支持端到端自动驾驶,并配备 128 线激光雷达、双 NVIDIA Orin 芯片等硬件,算力达 11.45EFLOPS。尽管近期智驾事故引发争议,但小米通过 OTA 升级和 “智驾保障服务” 强化用户信任。
- 生态协同与渠道布局
小米汽车接入蔚来、小鹏、理想的充电网络,覆盖 102 万根充电桩,并与小米之家融合布局体验店,提升试驾转化率。2025 年 4 月新增 34 家门店,全国门店数达 269 家,服务网点覆盖 79 城。
四、“大定” 对行业的影响
- 冲击传统豪华品牌
小米 SU7 Ultra 的热销直接分流了 BBA 等传统豪华品牌的用户。2024 年保时捷在华销量下降 28%,奔驰、宝马、奥迪也通过降价应对竞争。小米通过 “性能 + 智能 + 生态” 三维驱动,重新定义了 50 万元级豪车的标准。
- 推动智能驾驶普及
小米的 “智驾平权” 策略将高阶智驾功能下探至 20 万元级市场(如 SU7 标准版),加速了 L2.5 及以上智驾的渗透率提升。2025 年行业预计高阶智驾渗透率将超过 20%。
- 供应链与政策支持
小米汽车的供应链涵盖比亚迪(刀片电池)、博世(ABS 系统)等企业,并受益于北京市经开区的消费券政策(最高补贴 1.9 万元)。这些因素共同支撑了其产能扩张和订单增长。
五、未来展望
- 新品布局
小米首款 SUV 车型 YU7 预计 2025 年 6-7 月上市,预售订单已超 3 万辆,60% 用户选择高阶智驾包。此外,2027 年计划推出两款中大型插混 SUV,进一步丰富产品矩阵。
- 产能与交付
随着北京工厂二期投产,小米汽车 2025 年产能有望提升至 48 万辆,预计全年交付量达 32 万辆,超额完成 30 万辆目标。
- 智能驾驶迭代
小米计划在 2025 年实现城市 NOA(导航辅助驾驶)的全场景覆盖,并通过 OTA 持续升级 HAD 系统,巩固智驾第一阵营地位。
总结
小米汽车的 “大定” 现象是其价格策略、产品创新和生态协同的综合结果。通过精准定位年轻用户和传统豪华车增换购群体,小米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市场突破。尽管面临产能压力和智驾争议,但其通过供应链优化和政策支持,正逐步构建起可持续的竞争力。未来,随着新品上市和产能释放,小米有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更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