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电池供应商体系呈现出多元化合作与技术整合的特点,主要合作伙伴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弗迪电池),以及富士康等企业。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解析:
一、核心供应商:宁德时代与比亚迪
1. 宁德时代(CATL)
- 技术路线:提供三元锂电池(如麒麟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如神行电池)。
- 三元锂电池:搭载于小米 SU7 Pro/Max 等高端车型,例如 SU7 Max 的 101kWh 麒麟电池包,CLTC 续航达 800 公里,支持 4C 超快充技术,15 分钟补能 350 公里。
- 磷酸铁锂电池:用于 SU7 标准版,与比亚迪弗迪电池形成 “随机混装” 策略,容量 73.6kWh,CLTC 续航 700 公里。
- 技术优势:宁德时代的 “电芯倒置技术” 通过定向泄压提升安全性,被 Pro/Max 版采用;神行电池则通过材料优化平衡低温性能。
2. 比亚迪(弗迪电池)
- 技术路线:供应磷酸铁锂刀片电池,应用于 SU7 标准版。
- 结构创新:刀片电池采用 CTB(Cell to Body)技术,成组效率高,成本较同类低 15%-20%,主打性价比市场。
- 热管理:直冷式设计在低温放电效率上优于传统方案,适合对续航敏感的用户。
- 合作模式:仅提供电芯,小米自行完成电池包集成(包括 BMS、热管理系统等),实现供应链自主可控。
二、其他合作方:富士康、松下、LG 化学
1. 富士康
- 角色定位:作为电池代工合作伙伴,负责部分电池包的生产,而非电芯供应。
- 合作背景:富士康凭借电子制造经验和规模化产能,为小米提供电池包封装服务,提升供应链效率。
2. 松下与 LG 化学
- 信息争议:部分非权威来源(如程力集团官网)提到小米 SU7 搭载松下和 LG 化学的电池,但主流媒体(如雪球、汽车之家)未确认,且小米官方发布的技术参数中未提及这两家供应商。
- 可能性分析:若存在合作,可能仅限于特定车型或试验性项目,目前缺乏可靠证据支持其大规模应用。
三、供应链策略:双供应商与自研整合
1. 双供应商体系
- SU7 标准版:随机搭载宁德时代或比亚迪的磷酸铁锂电池,用户无法自主选择。此举旨在应对 2025 年 12 万辆的交付目标,通过多供应链保障产能。
- 技术一致性:两种电池容量、续航、快充性能均相同,但宁德时代方壳电芯成组率更高,理论能量密度略优;比亚迪刀片电池低温放电效率更稳。
2. 自研与整合
- 电池包自主封装:小米整合电芯、BMS、热管理系统,形成自研电池包技术,例如 SU7 的 “14 层装甲防护” 电池包,具备底部 8 层防弹级防护。
- 未来规划:与清陶能源合作研发硫化物固态电池,目标 2027 年量产,能量密度达 400Wh/kg 以上,适配第三代超级底盘。
四、市场争议与用户关注点
1. 事故与信任危机
- 2025 年 3 月 SU7 高速事故后,宁德时代否认供应涉事车辆电池,比亚迪未直接回应,引发公众对电池来源透明度的质疑。小米客服称标准版电池随机混装,但事故车电池归属仍待调查。
2. 安全性差异
- Pro/Max 版搭载的宁德时代电池配备 “电芯倒置技术”,极端碰撞时可定向释放能量;标准版因成本控制未采用该技术,引发中低配车型安全性能担忧。
五、总结:技术多元与供应链平衡
小米汽车的电池策略体现了 “头部供应商主导 + 自研整合” 的特点:
- 高端车型:依赖宁德时代的三元锂电池技术,追求长续航与快充性能。
- 标准版车型:采用宁德时代与比亚迪的磷酸铁锂电池双供,兼顾成本与产能。
- 未来布局:通过自研电池包和固态电池合作,逐步提升技术自主性。
用户选择时需注意车型配置差异,高端版(Pro/Max)电池供应商明确,而标准版存在 “盲盒” 现象,建议关注官方最新信息与安全测试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