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5 月,小米汽车尚未独立上市,其业务仍隶属于小米集团(股票代码:01810.HK)。投资者若希望参与小米汽车的发展,需通过购买小米集团股票间接布局。以下是关于小米汽车股票的核心信息与投资分析:
一、小米汽车的上市状态与股票代码
- 未独立上市:小米汽车作为小米集团的全资子公司,目前未分拆上市。其业务收入、利润及资产均纳入小米集团财报统一核算。
- 小米集团股票:投资者可通过港股通或香港券商交易小米集团股票(01810.HK)。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集团市值约 8000 亿港元,其中汽车业务贡献了约 60% 的市值增长。
- 分拆可能性:尽管早期有 VC 提议分拆小米汽车独立上市,但小米选择内部融资以保持战略一致性。目前尚无官方分拆计划披露。
二、小米汽车的股价表现与核心驱动因素
- 股价波动:
- 2024 年:小米 SU7 上市推动股价全年涨幅达 121%,市值突破 9000 亿港元。
- 2025 年:年初因业绩预增创历史新高(58.75 港元),但 4 月因 SU7 安全事故引发暴跌,市值蒸发超 1200 亿港元,当前股价稳定在 45-50 港元区间。
- 关键影响事件:
- 正面因素:SU7 销量超预期(2024 年交付 13.7 万辆,2025 年目标 35 万辆)、SU7 Ultra 高端车型上市、政策支持智能网联汽车。
- 负面因素:安全事故导致的品牌信任危机、产能不足(当前交付周期长达 40 周)、行业竞争加剧(如特斯拉 Model S Plaid、蔚来 ET9)。
三、财务状况与盈利前景
- 收入与亏损:
- 2024 年:汽车业务收入 328 亿元,占集团总收入 9%,但净亏损 62 亿元,主要因研发与工厂建设投入。
- 2025 年:Q1 预计亏损收窄至 1-2 亿元,接近盈亏平衡。若达成 35 万辆交付目标,毛利率有望提升至 20% 以上。
- 成本与产能:
- 单台亏损:每辆 SU7 净亏损约 4.5 万元,但随着规模效应(2025 年产能或达 45 万辆)和 SU7 Ultra 等高毛利车型占比提升,亏损将逐步收窄。
- 工厂扩建:北京二期工厂年中投产,预计将产能提升至 45 万辆 / 年,缓解交付压力。
四、市场前景与竞争格局
- 行业地位:
- 销量表现:SU7 连续 5 个月单月交付超 2 万辆,2025 年 3 月交付量达 2.9 万辆,位居中大型车销量榜首。
- 生态协同:小米汽车用户中 38% 使用小米手机,未来通过澎湃 OS 系统整合智能终端,有望提升用户黏性。
- 政策支持:
-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 “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北京、广东等地加速建设产业园区,为小米汽车提供政策红利。
- 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充电设施补贴等政策延续,降低消费者购车成本。
五、投资风险与建议
- 核心风险:
- 技术依赖:三电系统、智驾方案依赖供应商(如宁德时代、Mobileye),自研能力待验证。
- 估值压力:当前市盈率(TTM)45 倍,显著高于吉利(10 倍)、理想(37 倍),需警惕市场情绪反转。
- 行业竞争:50 万元以上高端市场竞争激烈,SU7 Ultra 需抢占 5.3% 份额,难度较大。
- 投资建议:
- 短期:关注事故调查结果(4 月 30 日公布)、4 月交付数据(预计 3 万辆),股价可能在 45-50 港元震荡。
- 长期:若 2025 年交付目标达成且无重大负面事件,股价有望回升至 50-55 港元,接近配售价格(53.25 港元)。
- 风险提示:小米汽车业务尚未盈利,且估值高度依赖销量预期,投资者需谨慎评估风险。
六、购买方式与市场动态
- 港股通渠道:
- 条件:A 股账户资产 50 万元以上,交易经验满半年。
- 操作:通过券商 APP 签署港股通协议,搜索代码 “01810” 即可交易。
- 市场动态跟踪:
- 关键指标:小米 SU7 交付量、SU7 Ultra 销量、研发投入占比、政策支持力度。
- 信息来源:小米集团财报、雪球(xueqiu.com)、汽车之家(autohome.com.cn)。
总结
小米汽车的股票投资需通过小米集团(01810.HK)间接参与。其股价波动主要受汽车业务表现驱动,短期需关注安全事故影响,长期则取决于产能释放与生态协同效应。投资者应权衡高增长预期与高估值风险,结合自身风险偏好制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