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供应链体系覆盖电池、动力系统、智能驾驶、底盘车身等多个核心领域,整合了宁德时代、比亚迪、汇川技术等行业头部企业,同时通过生态链投资和自研技术强化垂直整合能力。以下是主要供应商及合作细节:
一、电池与动力系统
- 电池供应商
- 宁德时代:为小米 SU7 Max/Pro 车型提供 101kWh 三元锂电池,支持 800V 高压平台和 16C 超充技术,5 分钟可补能 400 公里。其麒麟电池采用 “防弹涂层” 技术,通过中汽研极端测试(如 350mm 深坑刮底、70km/h 碰撞),安全性显著提升。
- 比亚迪(弗迪电池):供应磷酸铁锂电池,覆盖 SU7 标准版及 YU7 等车型,通过 CTB 技术实现电池与车身一体化,体积效率提升 15%。部分车型电芯由小米自行封装(PACK),采用 “电芯倒置” 设计优化安全性。
- 中创新航:作为一级电池供应商,提供动力电池系统。
- 电机与电控
- 汇川技术:联合研发 V6s/V8s 电机,其中 V8s 碳纤维转子电机转速达 21000rpm,扭矩密度行业领先,适配 SU7 Ultra 等高性能车型。
- 联合汽车电子:供应驱动电机控制器,覆盖 SU7 基础版车型。
- 威孚高科:通过参股企业间接提供电驱系统核心零部件,并拓展其他产品合作。
二、智能驾驶与芯片
- 智能驾驶硬件
- 禾赛科技:独家供应混合固态激光雷达 AT128,探测距离 200 米,每秒输出 153 万点云数据,支持 Xiaomi Pilot Max 智驾方案。
- 黑芝麻智能:提供跨域融合芯片,与小米投资绑定强化技术协同。
- 大陆芯智驾 & 地平线:联合开发多传感器融合系统,支持 L2-L4 级自动驾驶。
- 芯片供应商
- 英伟达:供应 Orin 芯片,支撑高阶智驾算力,搭配激光雷达实现全场景辅助驾驶。
- 高通:骁龙 8295 芯片用于智能座舱,支持多屏交互和 HyperOS 系统流畅运行。
- 英飞凌:供应碳化硅(SiC)芯片和微控制器,合作期限至 2027 年,但存在进口依赖风险。
三、底盘与车身
- 底盘系统
- 拓普集团:提供空气悬架系统及底盘部件,单车价值超 5000 元,技术同源特斯拉。
- 凯众股份:供应底盘悬架缓冲件及轻量化踏板,小米参股 18.18% 并同步开发减震产品。
- 采埃孚 & 布雷博:提供 CDC 减震器、四活塞固定卡钳及打孔通风制动盘,优化操控性能。
- 车身制造
- 一汽富维 & 华域汽车:供应座舱系统、传动轴、车灯等内外饰件,深度参与车身结构件生产。
- 模塑科技:通过参股公司北汽模塑供应保险杠等部件,重庆工厂同步为问界车型配套。
四、热管理与内饰
- 热管理系统
- 银轮股份:独家供应热管理产品,覆盖电池冷却管路及集成模块。
- 飞荣达:提供导热材料、风扇及散热模组,保障高功率电机散热需求。
- 奥特佳:供应空调系统,适配混动与纯电车型。
- 内饰与电子
- 常熟汽饰:提供内饰件总成,包括座椅、门板等,工艺适配高端定位。
- 雅创电子:供应汽车电子相关产品,包括电源管理芯片和车身控制模块。
- 奥联电子:提供车身电子控制模块及踏板组件,技术适配智能驾驶需求。
五、生态链与供应链管理
- 生态链合作
- 富特科技:作为小米生态链企业,供应车载电源并获 “优秀质量奖”,适配全域 800V 高压平台。
- 津荣天宇:供应热管理部件及精密冲压件,深度绑定小米新能源车型需求。
- 凯众股份:旗下炯熠电子开发线控制动产品,与小米汽车协同研发。
- 供应链模式
- VMI 中央仓:在亦庄建立 72 小时 JIT 配送体系,库存周转率提升至 18 次 / 年,降低物流成本。
- 投资绑定:通过小米智造基金参股速腾聚创、黑芝麻智能等 13 家企业,强化激光雷达、芯片等关键环节掌控。
- 自研技术:9100T 一体化压铸机将后地板零件从 72 个减至 1 个,成本降低 23%,对标特斯拉技术。
六、潜在合作与风险
- 传闻供应商
- 三花智控:2021 年曾表示与小米接洽,但目前未获官方确认,可能参与热管理部件供应。
- 均胜电子:已确认供应智能表面控制器、智能门锁系统,未来或拓展更多车载电子合作。
- 供应链风险
- 碳化硅芯片依赖:进口占比达 87%,地缘政治可能冲击产能,小米正加速自研替代。
- 激光雷达竞争:速腾聚创面临华为、禾赛科技挤压,技术迭代可能脱离小米掌控。
总结
小米汽车供应链以 “头部供应商 + 生态链投资 + 自研技术” 为核心策略,覆盖电池、智能驾驶、底盘等关键领域,涉及超 70 家 A 股上市公司。其优势在于通过生态协同降低研发成本(如 HyperOS 跨端互联),并通过投资绑定强化供应链韧性。未来需关注碳化硅芯片自研进展及激光雷达技术迭代,以应对外部竞争与地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