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在氢能源领域的布局已逐步展开,主要通过资本投资、技术研发和生态协同等方式切入产业链。以下是基于公开信息的详细分析:
一、投资布局:覆盖氢能产业链关键环节
小米系资本通过顺为资本和小米长江产业基金两大平台,已对至少 4 家氢能企业进行投资,涉及制氢设备、氢内燃机、燃料电池等多个领域:
- 隆深氢能(2024 年 8 月):专注于燃料电池和 PEM 电解槽专用设备研发,其技术可用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核心部件生产。小米与格力、三峡等企业共同投资,旨在完善氢能装备制造能力。
- 氢成绿动(2024 年 8 月):聚焦氨氢融合燃料内燃机研发,掌握 0%-100% 掺氢比技术,已实现氢内燃机点火运行。顺为资本独家投资,推动其测试基地建设。
- 慕帆动力(2022 年 Pre-A 轮、2024 年 Pre-B 轮):开发零碳泛氢燃气轮机,兼容高压氢、液氢、氨等多种燃料,应用于分布式能源和轨道交通。顺为资本两次参与融资,支持其商业化交付。
- 深湾能源(2024 年 5 月):布局户用储能和便携储能,小米参股后进一步拓展氢能与储能的协同场景。
这些投资形成了 **“制氢 - 储运 - 应用”** 的全产业链覆盖,尤其是在 PEM 电解槽(隆深氢能)和氢内燃机(氢成绿动)等技术门槛较高的环节,显示出小米对氢能技术的长期看好。
二、技术研发:氢能与现有业务的协同探索
- 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
- 2024 年初,小米在招聘网站发布氢燃料电池开发工程师、系统集成工程师等岗位,暗示可能介入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
- 尽管小米首款量产车 SU7 为纯电动车,但行业分析认为,小米可能通过投资和技术储备,为未来氢燃料车型铺路。例如,隆深氢能的 PEM 电解槽技术可用于车载制氢系统,而慕帆动力的燃气轮机技术可适配氢电混合动力。
- 氢能与储能的结合:
- 小米已推出户外电源产品,并投资安酷能源、快卜新能源等企业,探索 “氢能 + 储能” 的应用场景。例如,氢燃料电池可为户外电源提供长时储能,或与小米超级充电站结合,实现光储充一体化。
- 生态协同:
- 小米的智能生态(如 HyperOS 系统、IoT 设备)可与氢能场景深度融合。例如,通过手机 APP 管理氢能设备运行状态,或在智能家居中集成氢能储能系统。
三、行业背景与战略逻辑
- 政策支持:
- 中国《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明确氢能作为战略能源的定位,2025 年燃料电池车目标推广 5 万辆,加氢站超 1000 座。小米的投资与政策方向高度契合。
- 地方层面,武汉、上海等地启动氢能产业园建设,小米与格力联合投资的隆深氢能位于湖南,可能受益于区域政策红利。
- 技术趋势:
- 氢能被视为 “终极清洁能源”,尤其在商用车、长途运输等场景优势显著。小米投资的慕帆动力、氢成绿动等企业,其技术路线(如泛氢燃气轮机、氨氢内燃机)可适配物流车、工程车等细分市场。
- 氢电协同(如氢燃料电池 + 锂电池)可能成为未来技术方向,小米在电池领域的积累(如宁德时代合作)可与氢能形成互补。
- 生态链战略:
- 小米的投资逻辑延续了 “生态链” 模式,通过财务投资和资源整合,将氢能纳入其智能硬件与能源网络的版图。例如,隆深氢能的设备可接入小米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生产效率。
四、挑战与未来展望
- 技术商业化难题:
- 氢能产业链成本高、基础设施薄弱(如加氢站不足)仍是主要瓶颈。小米投资的企业多处于早期阶段,技术成熟度和规模化能力待验证。
- 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市场接受度较低,2024 年中国燃料电池车销量仅约 1.8 万辆,远低于纯电动车。
- 竞争格局:
- 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已在氢能领域布局,且技术积累更深。例如,比亚迪拥有超 50 项氢车专利,宁德时代与重塑能源合作开发氢燃料电池系统。
- 小米需在资本、技术、生态协同上形成差异化优势,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
- 潜在路径:
- 短期:聚焦投资氢能装备企业,通过生态链整合降低成本,探索 B 端应用(如数据中心备用电源、物流车)。
- 中期:结合小米汽车业务,推出氢燃料电池概念车或试点项目,积累技术经验。
- 长期:若氢能基础设施完善,可能推出量产氢燃料车型,或与光伏、储能业务结合,打造 “光 - 储 - 氢 - 车” 一体化生态。
总结
小米在氢能源领域的布局体现了其 “生态链 + 财务投资” 的一贯策略,通过资本纽带切入产业链关键环节,并探索技术协同。尽管目前尚未有明确的产品发布,但其投资方向与政策趋势、行业需求高度契合。未来,随着氢能技术成熟和基础设施完善,小米有望在氢燃料汽车、分布式能源等领域实现突破,进一步巩固其在新能源赛道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