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团于2018 年 7 月 9 日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1810.HK**。这一上市事件是中国科技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香港资本市场首次引入 “同股不同权” 架构的案例。
上市背景与关键细节
- 上市地点与架构
小米选择香港作为上市地,主要因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以及当时香港交易所对创新企业的政策支持。此次上市采用了 “同股不同权”(Weighted Voting Rights,WVR)架构,即允许创始团队在股权稀释的情况下仍保持对公司的控制权。这一架构为后续美团、快手等中国科技企业赴港上市提供了参考。
- IPO 规模与市场反响
小米此次 IPO 全球发售股份总数为 21.79 亿股,其中香港公开发售部分占 5%,国际配售占 95%,募资总额约 426 亿港元(约合 54 亿美元)。尽管上市首日开盘价较发行价 17 港元下跌 2.35%,但长期来看,小米股价表现稳健。截至 2025 年 2 月,其股价较发行价涨幅超过 335%,市值一度突破 1.4 万亿港元。
- 业务定位与战略意义
雷军在招股书中明确表示,小米并非单纯的硬件公司,而是以 “硬件 + 新零售 + 互联网服务” 为核心的 “铁人三项” 模式企业。上市后,小米加速了全球化布局,智能手机、IoT 与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三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展,2024 年全年营收达 3659 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
后续发展与市场影响
- 生态链与国际化:上市后,小米进一步完善生态链布局,截至 2025 年,其 IoT 平台连接设备数突破 6.5 亿台,覆盖全球超 50 个国家和地区。
- 新能源汽车业务:2021 年,小米宣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首款车型 SU7 于 2024 年 3 月上市,2025 年目标交付量达 35 万台。
- 资本市场表现:除 IPO 外,小米还通过多次配售融资支持业务扩张。例如,2025 年 3 月以 “先旧后新” 方式配售 8 亿股,募资 426 亿港元,用于汽车产能扩建和研发投入。
争议与挑战
- 估值争议:上市初期,市场对小米的互联网属性与硬件公司定位存在分歧,导致估值一度承压。
- 专利诉讼:2018 年酷派集团曾在小米上市前夕发起专利诉讼,虽未影响上市进程,但凸显了科技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风险。
总体而言,小米的上市不仅是其自身发展的关键节点,也为中国科技企业的资本化路径提供了借鉴。通过持续创新与全球化战略,小米已从一家手机公司转型为覆盖多领域的科技生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