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 作为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自 2024 年交付以来,其路面实测表现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结合官方测试数据、媒体评测及用户反馈,以下从核心维度解析其实际表现:
一、性能与操控:赛道级表现与日常实用性的平衡
1. 动力输出
- 加速性能:Max 版(双电机四驱)0-100km/h 加速 2.78 秒,Ultra 版(三电机四驱)更达 1.98 秒,实测高速超车、变道一气呵成,动力响应几乎无延迟。
- 极速与制动:最高车速 265km/h,100-0km/h 制动距离 33.3 米,连续 10 次急刹测试中制动距离仅增加 3.41 米,热衰减控制优于同级竞品。
- 驾驶模式:支持经济、标准、运动、赛道四种模式,赛道模式下扭矩分配优化,弯道稳定性显著提升,但日常使用建议选择标准模式,兼顾能耗与舒适性。
2. 底盘调校
- 悬挂系统:前双叉臂 + 后五连杆悬架组合,配合 CDC 可变阻尼减振器,麋鹿测试成绩 79.12km/h,高速过弯侧倾角仅 3.8°,操控稳定性媲美保时捷 Taycan。
- 舒适性:日常驾驶时滤震细腻,过减速带或坑洼路面时车身起伏控制良好,但部分用户反馈标准版悬挂偏硬,长时间乘坐舒适性一般。
- 通过性:Ultra 版底盘高度仅 105mm,通过非铺装路面或地库陡坡时易刮底,建议选装空气悬架(Max 版可选)。
二、续航与充电:长续航与超充的双重优势
1. 续航表现
- 官方数据:Max 版 CLTC 续航 800km,Ultra 版 630km(赛道电池),标准版 668km。
- 实测达成率:
- 高速场景:以 110-120km/h 行驶,Max 版续航达成率 59.7%(约 495km),标准版达成率 55%(约 367km)。
- 冬季低温:-10℃环境下,Max 版续航保持率 65%(约 520km),标准版因磷酸铁锂电池低温衰减明显,续航仅 480km。
- 极端工况:激进驾驶(如频繁弹射起步)续航缩水 20%-30%,建议日常驾驶保持中等电门开度以提升续航。
2. 充电效率
- 超充能力:800V 高压平台支持 250kW 快充,Max 版 15 分钟补能 500km,Ultra 版 12 分钟从 10% 充至 80%。
- 第三方兼容性:兼容主流快充桩(如国家电网、星星充电),实测在厦门本地充电桩充电功率稳定在 180-200kW,充电速度与官方数据基本一致。
- 家用充电:支持 7kW/11kW 交流慢充,11kW 桩夜间充电 8 小时可满电,适合日常通勤。
三、智能驾驶与车机体验:生态互联的亮点与短板
1. 智能驾驶辅助
- 硬件配置:Max 版标配 1 颗激光雷达、12 颗超声波雷达、5 颗毫米波雷达,算力达 508TOPS,支持高速 NOA、自动泊车等功能。
- 实际表现:
- 高速领航:车道保持精准,变道逻辑保守,超车响应速度比华为 ADS 2.0 慢 0.8 秒,但极端天气(暴雨、浓雾)下传感器性能衰减明显。
- 自动泊车:垂直 / 侧方位车位识别率 92%,窄车位通过率行业领先,但代客泊车功能曾出现事故案例。
- 用户反馈:部分用户抱怨城市领航仅覆盖一线城市主干道,信号灯识别等功能缺失。
2. 车机系统
- 澎湃 OS:16.1 英寸 3K 中控屏 + 56 英寸 HUD,操作流畅度媲美手机,支持连续语音指令和米家设备互联(如远程控制空调、扫地机器人)。
- 短板:标准版车机芯片为紫光展锐 T610,多任务运行时偶发卡顿;部分用户反馈导航定位延迟,尤其在隧道或地下车库。
四、用户反馈与典型问题:交付与品控的挑战
1. 正面评价
- 空间表现:轴距 3000mm,后排腿部空间宽敞,后备厢容积 517L,可容纳 4 个 28 寸行李箱。
- 生态整合:小米手机无感解锁、车家互联场景丰富,如到家自动开启空调、离家自动关闭灯光。
- 售后服务:400 热线响应及时,APP 专属服务群解决问题效率高,整车质保 60 个月 / 10 万公里,关键零部件质保 96 个月 / 16 万公里。
2. 负面反馈
- 品控问题:早期批次存在座椅异响、尾灯进水、360 影像误差等问题,厂家已通过 OTA 升级和硬件改进逐步解决。
- 交付延迟:2024 年底订单交付周期长达 8 周,部分用户因锁单后无法修改配置而投诉。
- 冬季续航焦虑:北方用户反映低温下续航衰减严重,建议选装电池预加热功能(Max 版标配)。
五、选购建议:根据需求选择版本
- 标准版(21.59 万起):适合预算有限、以城市通勤为主的用户,续航与配置均衡,但智驾功能较基础。
- Max 版(29.99 万):推荐追求长续航与高阶智驾的用户,800V 快充和激光雷达大幅提升使用体验。
- Ultra 版(52.99 万):极致性能爱好者的选择,赛道级硬件与空气悬架带来媲美超跑的驾驶乐趣,但日常实用性较低。
总结
小米 SU7 凭借赛道级性能、长续航和生态互联优势,在 20-30 万级新能源市场中具备较强竞争力。其路面实测表现整体符合预期,但品控细节和北方用户的低温续航问题仍需改进。对于科技发烧友和小米生态用户,Max 版是综合性价比之选;而 Ultra 版则适合追求极致性能的少数群体。建议潜在用户优先试驾,结合自身需求与使用场景做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