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设计相似性的客观存在
- 轮廓与比例的趋同性
小米 SU7 与保时捷 Taycan 均采用低趴轿跑造型,车身比例接近黄金分割(宽高比 1.36:1),这种设计既符合空气动力学需求(SU7 风阻系数 0.195,Taycan 为 0.22),也是高性能轿车的典型特征。例如,两者的侧面线条均呈现前低后高的俯冲姿态,尾部采用溜背式设计,这种布局在传统燃油车时代就已被保时捷 911 等车型验证为运动美学的标杆。
- 细节设计的差异化
- 前脸:SU7 的 “水滴大灯” 采用圆角多边形矩阵式结构,内部为 “米” 字形灯腔;Taycan 则是标志性的 “蛙眼” 四点式大灯,搭配贯穿式灯带。
- 尾部:SU7 的 “土星环” 尾灯由 360 颗超红光 LED 组成渐层光带,Taycan 则是横向贯穿式灯带,两侧为立体几何造型。
- 轮毂:SU7 提供 8 款轮毂设计(包括梅花轮毂、米型轮毂),Taycan 则以多辐条运动轮毂为主。
- 车身细节:SU7 的半隐藏式门把手、主动升降尾翼与 Taycan 的无框车门、固定式尾翼形成明显差异。
- 技术路径的差异
小米 SU7 基于纯电平台开发,轴距达 3000mm,后排头部空间优于 Taycan(1455mm vs 1381mm);而 Taycan 作为保时捷首款纯电车型,仍保留了部分燃油车的机械布局(如前备厢容积仅 84L,SU7 为 105L)。
二、法律与行业标准的界定
- 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范围
保时捷 Taycan 在中国的外观设计专利(专利号:CN305433352S)主要保护整体轮廓和核心设计元素(如四点式大灯、贯穿尾灯)。根据中国《专利法》,侵权判定需满足 “整体观察,综合判断” 原则,即普通消费者是否会对两者产生混淆。
- 关键点:SU7 未直接复制 Taycan 的核心设计元素,而是通过调整细节(如大灯形状、格栅布局)规避了侵权风险。例如,保时捷专利中的 “前保险杠两侧进气口” 在 SU7 上简化为导流槽,且位置更低。
- 行业惯例与设计语言的共享
- 空气动力学设计:SU7 的 “28° 前风挡 + 17° 溜背” 组合降低了 0.01 风阻,这种设计在电动车领域(如奔驰 EQXX、特斯拉 Model S)普遍存在,属于技术导向的趋同。
- 运动化元素:无框车门、隐藏式门把手等配置在 30 万元以上新能源车型中已成为标配,并非保时捷专属。
三、市场与用户认知的分化
- 消费者的 “感知相似性”
部分用户认为 SU7 的侧面轮廓与 Taycan 相似,这主要源于跑车化车身比例的视觉惯性。但实际对比中,SU7 的车窗线延伸至后轮中心上方,尾部更显修长,而 Taycan 的车身姿态更低趴(车高 1381mm vs 1455mm)。
- 品牌定位的差异
- 保时捷:强调手工定制与赛道基因,Taycan Turbo S 售价 186.8 万元,目标用户为追求品牌溢价的高端群体。
- 小米:主打性价比与生态互联,SU7 起售价 21.59 万元,通过 “高性能 + 智能化” 吸引科技爱好者。
- 媒体与行业的评价
- 正面观点:汽车之家等媒体指出,SU7 的设计 “借鉴但不抄袭”,其原创性体现在细节处理(如激光雷达的鹅卵石造型)和智能化配置(如 8295 芯片、澎湃 OS)。
- 争议声音:阿维塔等竞品曾公开对比 SU7 与 Taycan,但这类言论更多是市场竞争策略,缺乏专业设计机构的支持。
四、技术与研发的独立性
- 核心技术的自研
- 三电系统:SU7 搭载小米自研的碳化硅高压平台,支持 800V 超快充(5 分钟充电 220km),电机效率达 97.5%;Taycan 则采用保时捷与博世联合开发的永磁同步电机。
- 智能驾驶:SU7 的 Xiaomi Pilot 系统基于 11 颗摄像头 + 1 颗激光雷达,支持城市 NOA;Taycan 的 Porsche InnoDrive 系统依赖 Mobileye EyeQ4 芯片,功能较为基础。
- 设计团队的背景
小米汽车设计团队汇聚了前宝马、奔驰等车企的资深设计师,如首席设计师李田原(曾主导宝马 iX 设计)、外饰负责人仇臻(主导奔驰 Vision EQXX 设计),其设计理念更偏向科技美学,而非单纯模仿。
五、行业启示与未来趋势
- 电动车设计的同质化挑战
随着电池技术的标准化,电动车在车身比例、空气动力学设计上的趋同不可避免。例如,比亚迪汉、极氪 001 等车型均采用溜背造型,但通过差异化细节(如汉的 “龙颜” 设计、极氪的猎装轿跑风格)形成品牌识别。
- 法律边界的模糊性
汽车设计的 “借鉴” 与 “抄袭” 界限日益模糊。例如,路虎极光与陆风 X7 的纠纷中,双方外观设计专利均被宣告无效,最终以著作权侵权结案。这提示车企需通过原创设计语言(如蔚来的 “X-Bar” 前脸)构建品牌壁垒。
- 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年轻用户更关注产品力而非 “血统”。SU7 的热销(上市 27 分钟大定 5 万台)表明,在 20-30 万元价位,消费者更看重性能(0-100km/h 加速 2.78 秒)、续航(CLTC 800km)和智能化体验,而非设计是否 “纯正”。
结论:设计趋同下的差异化竞争
小米 SU7 与保时捷 Taycan 的相似性,本质上是高性能电动车设计语言的趋同,而非刻意模仿。两者在法律上不存在侵权争议,技术路径与市场定位也截然不同。对于消费者而言,SU7 的价值在于以更低成本提供了接近百万级豪车的视觉冲击力和性能体验,而保时捷的核心优势仍在于品牌溢价与机械调校。未来,随着电动车市场的竞争加剧,设计的 “原创性” 将更多体现在智能化交互与生态整合上,而非单纯的造型模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