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 的设计风格与保时捷 Taycan 存在显著相似性,尤其在溜背式车身、低趴姿态和运动化元素的运用上。这种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核心设计元素的呼应
- 溜背式车身与轿跑比例
小米 SU7 采用了与保时捷 Taycan 高度相似的溜背式车身设计,车顶线条从 A 柱流畅延伸至车尾,形成极具动感的轿跑轮廓。两者的车身比例也较为接近,小米 SU7 的轴距达到 3000mm,车身长度 4997mm,与 Taycan 的 2900mm 轴距和 4963mm 车长相比,整体更显修长。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空气动力学性能(小米 SU7 风阻系数 0.195,Taycan 为 0.22),还强化了运动化视觉效果。
- 前脸与大灯布局
小米 SU7 的前脸采用封闭式格栅设计,两侧大灯组位置较高,与 Taycan 的 “蛙眼式” 大灯布局相似。不过,小米 SU7 的大灯内部结构更具科技感,采用贯穿式灯带与分体式光源的组合,而 Taycan 则保留了保时捷家族经典的四点式灯组设计。
- 尾部与灯光设计
小米 SU7 的贯穿式尾灯与 Taycan Turbo GT 的水平式尾灯在轮廓上有相似之处,但细节差异明显。小米 SU7 的尾灯采用半环绕式设计,中央嵌入小米 LOGO,而 Taycan 的尾灯则更为简洁,中央为保时捷标识。此外,小米 SU7 的尾部扩散器和主动升降尾翼等运动化元素,也与 Taycan Turbo GT 的赛道化设计理念相呼应。
二、设计争议与行业视角
- 官方回应与市场反馈
保时捷中国总裁柯时迈曾公开表示,小米 SU7 与 Taycan 的相似性是 “好的设计心有灵犀”,间接承认了两者的设计关联,但强调保时捷的品牌独特性。市场层面,小米 SU7 因设计争议获得高关注度,其 24 小时内大定订单突破 8.8 万台的成绩,部分得益于消费者对 “保时捷风格” 的认可。
- 法律与专利分析
有观点指出,保时捷的外观专利保护期通常为 10 年,例如帕拉梅拉的设计专利已过期,而 Taycan 的专利将于 2027 年到期。权威机构对比显示,小米 SU7 仅在溜背轮廓上与 Taycan 相似,其他细节如钣金线条、尾灯结构等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不构成侵权。
- 行业借鉴与创新
汽车设计中 “借鉴” 经典元素是常见策略。小米 SU7 在溜背车身、无框车门等基础设计上参考了保时捷,但在智能化配置(如 AR-HUD、全场景智驾系统)和三电技术(如 1548 马力三电机)上实现了自主创新。这种 “外形致敬 + 内核突破” 的策略,使其在性价比(52.99 万元起)上远超保时捷 Taycan(91.8 万元起)。
三、与其他保时捷车型的对比
- Panamera 的影响
早期曝光的小米 SU7 谍照曾被认为神似保时捷 Panamera,尤其是前脸隆起的机盖线条和侧面轮廓。但量产版车型更接近 Taycan 的设计语言,例如更锐利的前包围和更紧凑的尾部处理。
- Macan 的差异
小米 SU7 与保时捷 Macan 的定位差异显著。Macan 作为中型 SUV,车身尺寸(4726×1922×1621mm)和设计风格更偏向豪华运动,而小米 SU7 则以纯电轿跑身份主打科技与性能,两者在目标用户和市场策略上并无直接竞争。
四、设计背后的商业逻辑
小米 SU7 选择借鉴保时捷设计,主要出于以下考量:
- 降低市场风险:作为首款车型,小米 SU7 需要快速建立高端形象,而保时捷的设计语言已被市场验证为 “运动与豪华” 的代名词。
- 精准用户定位:小米 SU7 的目标用户以 35 岁以下年轻人为主,他们对保时捷品牌有较高认知度,同时追求高性价比和科技配置。
- 差异化竞争:在保持外观吸引力的同时,小米 SU7 通过智能座舱、超充技术(480kW 快充)和赛道级性能(1.98 秒破百)与保时捷形成错位竞争。
总结
小米 SU7 在设计上与保时捷 Taycan 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溜背车身、低趴姿态和运动化元素的运用,但在细节处理、技术配置和市场定位上存在显著差异。这种 “形似神异” 的策略,既帮助小米快速打开市场,又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了产品力的突破。对于消费者而言,小米 SU7 提供了一种以更低成本体验 “保时捷式设计” 的选择,而保时捷 Taycan 则继续以品牌溢价和赛道基因巩固其豪华地位。两者的竞争本质上是传统豪华与科技普惠的碰撞,共同推动汽车行业向电动化、智能化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