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椅:人体工学与科技配置的双重突破
- 支撑性与包裹性
小米 SU7 的座椅采用Nappa 全粒面真皮材质,搭配3D-Mesh 网状支撑 + 15mm 记忆海绵 + 高密度 PU 发泡填充的三明治结构。这种设计兼顾了短途乘坐的柔软触感和长途驾驶的支撑性,尤其是腰托高度提升至 135mm,贴合人体腰椎曲线,有效缓解疲劳。
主动侧翼支撑功能(Max 版)在高速过弯时通过气囊充气提供侧向支撑,实际体验中甚至优于部分豪华品牌车型。
- 功能配置
- 全系标配前排座椅加热 / 通风,通风采用吸风式设计,相比吹风式更不易产生闷热感。
- 12 向电动调节(主驾)+6 向调节(副驾),可满足不同体型用户的坐姿需求。
- 后排娱乐屏接口支持外接小米平板或 iPad,乘客可通过平板控制空调、座椅和娱乐系统,提升长途出行的趣味性。
- 材质与细节
座椅表面采用环保复合皮质(标配)或Nappa 真皮(选配),触感细腻且透气性良好。实测显示,夏季长时间乘坐时,座椅材质的散热表现优于同价位竞品。
二、悬挂:运动与舒适的平衡艺术
- 硬件配置
- 前双叉臂 + 后五连杆独立悬架,搭配空气弹簧 + CDC 可变阻尼减震器(Max 版),可实现 - 20 至 + 30mm 的车身高度调节。
- 运动 + 模式下悬挂刚性显著提升,过弯侧倾控制出色,但路面颠簸传递更直接;舒适模式则偏向家用调校,滤震效果更佳。
- 实际体验
在城市道路中,SU7 对细碎震动的过滤较为彻底,通过减速带时车身姿态稳定。高速行驶时,空气悬架可自动降低车身高度,减少风阻的同时提升操控稳定性。不过,部分用户反馈运动模式下后排乘客可能会感受到更多路感,适合偏好驾驶乐趣的用户。
三、空间:前排宽敞,后排略逊
- 前排空间
身高 1.8 米的乘客在主驾位可获得1012mm 的竖向空间,腿部活动自由,方向盘和踏板位置设计合理,长时间驾驶不易疲劳。副驾位同样支持多向调节,且中央扶手箱深度充足,可容纳 14 寸笔记本电脑。
- 后排表现
- 腿部空间:常规坐姿下膝部剩余约 2 拳,但驾驶席调至舒适位置后,后排腿部空间会压缩至 1 拳左右,身高超过 1.8 米的乘客可能会感到局促。
- 头部空间:溜背造型导致后排头部空间略显压抑,需通过倾斜座椅靠背缓解。
- 座椅设计:后排坐垫长度较短(约 450mm),对大腿的支撑不足,长途乘坐易产生疲劳感。
- 储物能力
前备厢容积105L,后备厢517L,且支持后排座椅比例放倒,可满足家庭出行的装载需求。车门和手套箱的储物格设计实用,中央扶手箱虽深但空间利用率有待优化。
四、静音与舒适配置:静谧性优于同级
- 噪音控制
- 主动降噪技术:通过麦克风收集噪音并反向抵消,高速行驶时(120km/h)车内噪音可控制在60 分贝以下,优于特斯拉 Model 3 和比亚迪汉。
- 隔音材料:全车采用双层隔音玻璃、车门密封条和底盘护板,有效隔绝胎噪和风噪。
- 智能配置
- 256 色氛围灯+23 扬声器音响系统,支持 7.1.4 声道杜比全景声,影音体验出色。
- 空气净化系统:配备 HEPA 过滤器和活性炭吸附层,可过滤 99.97% 的 PM2.5 和有害气体,适合对空气质量敏感的用户。
- 温控系统:空调支持分区调节,且具备快速升温 / 降温功能,冬季可通过座椅加热和方向盘加热提升舒适性。
五、用户反馈与适用场景
- 好评点
- 座椅支撑性和包裹性受到广泛认可,尤其适合长途驾驶。
- 悬挂调校兼顾运动与舒适,驾驶质感优于同价位电动车。
- 智能座舱交互流畅,车机系统与小米生态无缝联动。
- 改进建议
- 后排空间和座椅设计需优化,尤其针对家庭用户。
- 部分用户反馈运动模式下底盘偏硬,建议通过驾驶模式自定义调整。
- 入门版车型缺少空气悬架,通过性受限。
- 适用人群
- 科技爱好者:小米生态深度用户,追求智能互联体验。
- 城市通勤族:注重舒适性和静谧性,日常单人或双人出行。
- 性能玩家:偏好运动化调校,可通过自定义模式解锁驾驶乐趣。
总结
小米 SU7 的乘坐舒适性在 20-30 万元价位段表现突出,尤其在座椅设计、悬挂调校和静音控制方面达到了豪华品牌水准。尽管后排空间和座椅细节存在一定不足,但其综合产品力仍具竞争力。建议潜在用户重点试驾舒适模式和运动模式,结合自身需求选择配置版本。对于家庭用户或对后排空间有较高要求的消费者,可考虑同价位的 SUV 车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