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 2025 年小米 SU7 全系价格配置表及深度解析,结合最新政策与技术亮点,助您全面了解这款智能电动轿跑的核心竞争力:
一、价格与版本矩阵
车型 | 售价(万元) | 核心配置差异 |
---|---|---|
2024 款 后驱标准长续航智驾版 | 21.59 | 磷酸铁锂电池(73.6kWh),CLTC 续航 700km,单电机后驱(220kW/400N・m),Xiaomi Pilot Pro 智驾系统 |
2024 款 后驱超长续航高阶智驾 Pro 版 | 24.59 | 神行电池(94.3kWh),CLTC 续航 830km,激光雷达 + Xiaomi Pilot Max 系统,支持城市领航辅助 |
2024 款 四驱超长续航高阶智驾 Max 版 | 29.99 | 麒麟电池(101kWh),双电机四驱(495kW/838N・m),零百加速 2.78 秒,空气悬架 |
2025 款 小米 SU7 Ultra | 52.99 起 | 三电机四驱(1138kW/1770N・m),零百加速 1.98 秒,宁德时代麒麟 II 固态电池(CLTC 630km),主动尾翼 + 碳纤维套件 |
注:2025 年北京地区可叠加政府补贴(最高 2 万元)和小米置换政策(最高 1.5 万元),实际购车成本可降至 19.59 万元起。
二、核心配置对比
1. 动力与续航
- 标准版:磷酸铁锂电池 + 单电机,续航 700km,适合城市通勤,充电 10%-80% 需 42 分钟。
- Pro 版:神行电池(磷酸铁锂)+ 单电机,续航 830km,充电时间 50 分钟,支持长途出行。
- Max 版:麒麟电池(三元锂)+ 双电机,续航 800km,充电 32 分钟,零百加速 2.78 秒,性能对标百万级跑车。
- Ultra 版:三电机四驱 + 固态电池,11 分钟快充至 80%,CLTC 续航 630km,赛道级性能(最高时速 350km/h)。
2. 智能驾驶
版本 | 智驾系统 | 硬件配置 | 功能覆盖 |
---|---|---|---|
标准版 | Xiaomi Pilot Pro | 5 摄像头 + 5 毫米波雷达 | 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 |
Pro/Max 版 | Xiaomi Pilot Max | 激光雷达 + 11 摄像头 + 12 超声波雷达 | 城市领航辅助、远程召唤 |
Ultra 版 | Xiaomi HAD | 双 Orin 芯片 + 端到端大模型 | 全场景智能驾驶(含代客泊车) |
亮点:2025 年 OTA 升级新增 VLM 视觉语言大模型,可识别积水、施工等复杂路况并实时预警。
3. 座舱与科技
- 全系标配:16.1 英寸 3K 中控屏、56 英寸 AR-HUD、骁龙 8295 芯片、澎湃 OS 系统(支持跨设备互联)。
- 高配专属:Max 版可选 Nappa 真皮座椅、21 英寸轮毂;Ultra 版标配 24K 金碳纤维车标、电动前备箱。
- 生态联动:与小米智能家居无缝连接,支持车内语音控制家电、同步日程等。
三、技术亮点与用户权益
1. 电池技术突破
- 标准版 / Pro 版:采用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磷酸铁锂安全性高,但碰撞后仍存在热失控风险。
- Ultra 版:全球首发宁德时代麒麟 II 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 500Wh/kg,彻底解决短路起火问题,循环寿命超 1000 次。
2. 购车权益
- 全国政策:零利率贷款、终身免费智驾服务、三年免费车载流量(15G / 月)。
- 北京专属:报废旧车购新能源车补贴 2 万元,置换补贴最高 1.5 万元。
四、选购建议
- 性价比首选:标准版(21.59 万),适合城市代步,基础智驾功能齐全。
- 长途刚需:Pro 版(24.59 万),830km 续航 + 激光雷达,兼顾续航与智能驾驶。
- 性能玩家:Max 版(29.99 万),2.78 秒加速 + 空气悬架,豪华与性能兼备。
- 科技旗舰:Ultra 版(52.99 万),固态电池 + 三电机,代表国产电动车性能巅峰。
五、竞品对比
车型 | 价格(万元) | 核心优势 | 短板 |
---|---|---|---|
小米 SU7 Max | 29.99 | 双电机四驱、空气悬架、澎湃 OS 生态 | 品牌溢价较低 |
特斯拉 Model 3 | 26.39 起 | 品牌影响力、超充网络 | 内饰简陋、智驾功能需付费 |
比亚迪汉 EV | 22.98 起 | 刀片电池安全性、性价比 | 智能体验落后 |
极氪 001 | 26.90 起 | 猎装造型、底盘操控 | 续航虚标、车机卡顿 |
数据来源:各品牌官网及第三方评测。
六、用户反馈与争议
- 好评点:澎湃 OS 生态联动流畅、续航扎实、性价比高。
- 争议点:标准版内饰工艺细节待提升、部分用户反馈车机多任务卡顿。
- 安全事件:2024 年 SU7 碰撞起火事故引发对液态电池安全性的讨论,推动固态电池技术加速落地。
如需进一步了解试驾体验或区域购车政策,可提供具体需求。